发布时间:2008-11-14 08:00 | 来源:2008年05月23日 09:37:21 京华时报 | 查看:1671次
战士们艰难地将矿工们背下“天梯”。
地震发生后,清平乡周边山脉中近千名矿工顿时被坍塌的山石困在了山中。山上通向山下的一个引水涵洞成为他们走出山林的唯一通道。但是这个涵洞出口处,是一面百米高的峭壁。
5月18日,解放军战士搭建而成的一段百米长的软梯,立即成为了清平乡小木岭山中610名被困矿工的生命线。战士们不畏生命危险,不顾体力透支,将矿工们一个个从峭壁上背到了山下。
这一段段木头和一条条电缆建成的软梯,成为了托起清平乡父老乡亲生命的一条“天梯”。
数百矿工被困深山
“快去救救他们吧,还有近千人困在山里5天出不来了。”5月17日,清平乡的一名矿工哭着对刚刚见到的解放军战士说。
清平乡东5公里,海拔1500多米的小木岭山上,零零星星地散布着几十个磷矿,常年都有近千名矿工在那里工作。地震发生后,倒塌的山石几乎瞬间将出山的道路全部堵塞,众多躲过第一波强震袭击的工人们被困山中。
5月17日,搜救部队在山下的河边,偶然发现了两名从山中摸索着逃出来的矿工。这两名幸存者告诉搜救人员,就在清平乡旁边的崇山峻岭里面,还困有近千人。
幸存者说,山里的很多工人都知道,山下清平发电站后面有一个涵洞,用来从山上引水下来发电,整个洞贯穿山体,有近3公里长,从那里可以出山,许多被困矿工正在翻山越岭向涵洞附近靠近,但是涵洞的出口处是很高的峭壁,常人难以通过。
情况紧急,搜救部队立即抽调侦察兵组成小组,按照矿工的指点寻找这个涵洞。
已经有10年军龄的侦察兵刘彬是这个小组的班长。刘彬说,找到涵洞时他们发现,涵洞底部距离地面有500多米长的陡坡,中间根本没有路,最小的坡度都有80度。“起初还比较顺利,毕竟我们在训练中也练习过攀岩。”刘彬和他的4个战友,在历经半个多小时攀爬后,终于登上了洞口的平台。
上了平台后刘彬发现,这个近500米长的平台,中间堆积着山体崩塌后落下的巨石,他们只能在巨石的缝隙中,简单开辟出一条小路。
走到平台的尽头,刘彬和他的战友们吸了一口冷气。他们发现涵洞的下端是一面完全垂直、长达近百米的水泥墙,普通人员根本无法徒手通过。
战士连夜搭建“天梯”
“制作能够登山的软梯!”刘彬的部队首长接到前方的情况汇报后,立即下达命令。
由于部队出发时非常仓促,没有携带相应的工具,战士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地震中损坏的光缆,和从周边树上砍下来的50厘米长的木棍作为工具。经过十余名战士几个小时的努力,一条50米长的软梯连夜制作好了。然而当他们把软梯送到涵洞口时发现,这个软梯的长度只能到达水泥墙的中部。
此时天色已晚,部队首长再次下令,必须连夜赶制出能用的软梯。战士们立即四处寻找材料,连夜制作。
5月18日上午,战士们经过一个通宵,终于制作好了长达100米的软梯。战士们立即背着重几十公斤的软梯,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爬上了洞口,把软梯竖下来并钉在了墙上。
战士们反反复复试走了很多次,确保了梯子坚固。随后,战士们又在梯子旁边和整个下山的坡道上安装了保险绳,以保证受灾群众下山安全。
刘彬等人进入涵洞后,发现内部基本完好,只是有一处塌方的渣土堵塞形成了1.5米深的水池,侦察小组立即将渣土清理出一个小口,将水缓缓放出。
战士们随后又冒着山体垮塌的危险,在绳索旁边的位置安装了一排照明灯,从山脚一直通向山顶,并运来一台发电机,为准备出山的受灾群众照亮生命之路。
就在战士们刚刚装备好这一切救援设施后,第一批从山上走出的受灾群众出现了。
610名乡亲顺利救出
“老乡,我们是部队的,来救你们了!”大量开始进入涵洞搜救的战士们刚往里走不远,就隐约听到洞里有说话声。
战士们立即打着手电迎了过去。近了,越来越近了,在手电光中,40多个互相搀扶的人影出现在战士们面前。战士们话音未落,人群中哇地响起一片哭声。战士们赶忙迎上去将他们扶到洞口,然后每一名受灾群众都被一名战士用保险绳系在腰间,护送他们一步一步走下软梯。
下了软梯,受灾群众们6天来第一次喝上了干净的水,吃到了食物。
“你们这个梯子对于我们来说,真就是天梯哟!”一名从山上被救出的矿工说,为了活命,一把挂面他们十几个人吃了两天,是这把梯子把他们从死神身边救了出来。
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战士们才把第一批受灾群众送下了山。为了避免受灾群众因为体力不支而摔伤,战士们全部逐一护送,把一个人送下山后,再跑上山护送下一名受灾群众。当战士们刚想喘口气休息一下时,第二批40多名受灾群众又走出了涵洞。
在涵洞口的地面,至今仍留着密密麻麻的脚印。战士们说,当受灾群众越聚越多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一面向部队求援,一面在涵洞里安顿受灾群众。由于涵洞口的平台比较狭窄,一旦站的人多了可能会被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他们只能把一个受灾群众送下去后,再护送另一名受灾群众攀上涵洞口,沿天梯下山。
接到大批受灾群众到来的信息后,部队立即派出300人增援,其中100名战士上山执行护送任务,另200人在山下,一旦有伤员下山,立即抬往镇里的医疗点。
战士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灾群众人数在增多,伤员的伤情也越来越严重,一些重伤员甚至无法独立行走。战士们只能把两个人捆在一起,然后用几乎贴着地面的姿势,一步一步移向山下……
一昼夜,整整24小时,战士们背着、搀扶着,从山顶到山脚,从山脚再冲回山顶,610名被困的受灾群众在小木岭大营救中转危为安!
部队不撤救援不止
“此洞可通行空降兵部队。”5月20日,一个侦察小组将一张纸条留在了山上涵洞的入口处。
24小时的营救过去后,基本已经没有被困人员再从涵洞中走出来。但战士们担心还有被困人员不知道这个涵洞可以通向安全地带,或者还有一些伤员正在山中挣扎,侦察小组在20日当天还是从洞内上了山。由于当时上游水位上涨,涵洞中的水位又已达到成人胸口位置,寒冷刺骨。战士们逆水穿过这个长达近3公里的漆黑涵洞,在山上洞口周边展开搜救。
经过几个小时的搜救,战士们没有发现受灾群众的踪迹,由于对地形环境不了解,他们暂时撤回。但为了给可能的逃生者指引方向,他们特意把颜色鲜艳的救生衣钉在了涵洞的另一端,并留下纸条。
根据侦察小组带回的影像资料和受灾群众提供的情况,次日,一架直升机向所有可能仍有幸存者的地方空投了食物和饮用水。
昨(22日)天,记者跟一个小组再次来到了天梯旁,大营救后,他们每天都会到这边搜查一番。“有人吗?”几名战士进入涵洞后,一边大喊一边向前搜索。他们说,直到部队撤退的那一天,他们每天都会在这里搜救。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