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1-08 10:28 | 来源:南方日报 2012年11月6日 A02版 | 查看:1029次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历史的潮流,总是浩浩荡荡,勇往直前;
时代的脚步,总是永不停歇,无可阻挡。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懈奋斗的10年;
这是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奋力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10年;
这是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中国社会发生新的深刻历史性变化的10年。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东方地平线上,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0年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找准历史方位,抓住战略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10年前,这是一张全新的考卷——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用30多年走完西方国家一两百年才走完的历程。进入新世纪,当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之时,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又待破解:
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
如何避免传统现代化路径所带来的差距拉大、矛盾积聚、环境污染、资源趋紧等弯路?
……
一句话,如何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10年后,这是一张优异的答卷——
改革向深水区挺进,变革步伐日益加快;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
10年间,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上扬帆远航,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项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国力、财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10年发展,10年跨越。
是什么引领中国航船方向,穿越浓云迷雾,跨过激流险滩?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新世纪新阶段的指路明灯。
湖南株洲,几年前,这里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
今天,这些都不见了。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完成了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向国家卫生城市的蝶变。
变革时代产生创新的思想,思想的创新推动时代变革。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感受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从2003年4月抗击非典关键时刻在广东提出“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到4个月后在江西调研时提出“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半年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这张考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创造性地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用科学发展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中国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年里,从中央全会到地方考察,从把握经济形势到部署各项工作,在不同场合下,在不同活动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
胡锦涛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吴邦国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温家宝要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贾庆林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李长春要求,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习近平要求,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共识,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总结经验得失,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分析现实、查找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未来、完善体制机制。
李克强要求,推动科学发展,关键靠改革开放。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推动科学发展,目的是为了全面改善人民生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贺国强要求,要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纪律检查工作各个方面,更加自觉地把纪律检查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谋划和部署,不断探索和拓宽服务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周永康要求,必须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必须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入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稳定,必须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必须在执法工作中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
从坚持以人为本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个个重大决策,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力量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走向深入的历史足迹。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不断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这一耳熟能详的词汇,其内涵发生着深刻变化——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重视“总量”到强调“人均”……表述方式变化的背后,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坚定意志,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铿锵步伐。
变革带来发展,决策催生繁荣。
10年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经济年均增长10.7%,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同期的3.9%;
——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由4.4%提高到10%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35美元增加到5432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
——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事业欣欣向荣;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一场深刻的变革在神州大地上不断推进。
10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和身边变化,人们可知可感:
——10月16日,合肥至蚌埠高铁开通,由此,合肥至北京最短运行时间缩至3小时50分钟,比以往减少5小时42分钟。京津、武广、京沪……从无到有,不断延伸的高铁线不仅压缩了时空,方便了群众,更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巨大可能;
——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13.7%下降到2011年的10.1%,第二、三产业占比均有所上升;
——更多的产业在规模上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创造”熠熠生辉;从产品出口到企业并购、对外投资,一批批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从城市到乡村,汽车进入更多的普通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提高,冰箱、电脑等耐用消费品拥有率成倍增加;
——越来越多的城乡面貌悄然改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片片社区、一个个村寨更加美丽,城镇化率从不到40%上升到50%以上……
统筹发展,全面推进——10年来,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经济5个“轮子”一起转,社会主义中国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农民工人大代表亮相政治舞台、网上公示法律法规广泛征求意见、持续推进“三公”经费公开……10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日益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成熟,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巩固。
场馆免费开放、农家书屋遍布乡村、出版集团纷纷上市……10年间,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从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到扩大公共服务,从完善社会管理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0年间,我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从植树造林到防治荒漠化,从提倡循环经济到厉行资源节约……10年间,生态文明的理念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生态建设的成绩单同样引人关注。
国防的巩固,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10年来,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强军治军方略,推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10年来,“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谱写出新篇章,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
这是历史性的进步,这是历史性的跨越——
以时间来丈量,10年只是沧海一粟;
以事件来刻录,10年则可能成为永恒。
从三峡工程竣工到青藏铁路通车,10年里,几代国人的愿望得以实现;
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到上海世博会,10年里,华夏儿女实现了百年梦想;
从“神舟”飞天到“蛟龙”探海,10年里,中华民族千年梦圆。
“中国为什么能?”一个巨大的问号,引发人们不断探究、不断思考。
有人说,这是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雄厚物质力量使然;
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力量的集中迸发;
有人说,这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一个政党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
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升——
10年来,一种力量始终在凝聚:中国共产党人从容应对难事、急事,成功举办大事、要事,经受住一次次考验和挑战
初冬的阳光里,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蓝白相间的新厂房巍然伫立。
汶川地震前,企业连续多年摘取全球发电设备产量第一的桂冠,地震后又连续4年位居榜首。
4年前的那场特大地震,几乎将这里夷为平地。
“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再大的考验,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十八大代表、东方电气总经理斯泽夫感慨万分。
历史,总是以最严峻的方式,考验一个民族自强拼搏的能力,考验一个执政党处理复杂问题的水平。
从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特大地震、特大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到“3·14”、“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到上海世博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不断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
需求疲弱、增速骤降、失业上升、税收下滑……几年前,当国际金融危机海啸般席卷全球时,暗礁与漩涡,横亘在中国经济这艘巨轮面前。
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经济大国开始了艰难的应战——
这是一串遍及大江南北的足迹:从东北重镇到边疆省区,从江浙沿海到广东改革开放前沿,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纷纷奔赴各地调研,及时把脉经济运行情况;
这是一组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仅2009年上半年国务院就召开常务会议33次,研究讨论74项议题,其中,31次会议、51项议题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直接相关;
这是一系列让市场为之振奋的举措:发放家电下乡补贴,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四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接连出台;
这是一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单:随着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至2009年底,中国经济成功实现V形反转,率先回升向好。
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初步摆脱经济危机冲击后,共和国决策者们的目光看得更远。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日子里,中央政治局共召开30多次会议,其中有8次研究经济工作,对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
有一种力量可以凝聚人心,众志成城——
10年来,每一个危急时刻,中央领导同志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人民群众中,凝心聚力,提振士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灾情。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心系灾区的胡锦涛总书记果断压缩出访行程,从巴西提前回国,经过近25个小时长途飞行回到北京后,又赶赴雪域高原,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
从非典疫情到大范围洪涝灾害,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特大地震……
灾情就是命令!第一时间发布动员令,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调集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出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有一种情怀可以温暖人心,砥砺斗志——
10年来,每一次生死关头,每一次救援行动,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秉持生命至上原则,不放弃、不抛弃。
救人,救人,还是救人。无论是非典疫情、汶川地震还是泥石流灾害,在灾难来临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始终把救人放在首要位置。
和死神赛跑,和生命竞速。汶川震后10天内,83988名同胞从废墟中获救,360多万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两周时间里,10048位重伤员安然转送至全国20个省区市的375家医院。
每个数字的背后,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次救援的背后,都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弘扬。
有一种进步可以鼓舞人心,奋发前行——
10年里,我国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了抗震减灾法等和危机应对相关的法律不下10部。
10年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涉及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的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出台生效,国家危机应对机制进一步完善。
10年里,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官员到普通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得到较大提高。
……
伟大的民族,总能在考验中锻造不屈的精神;先进的政党,总能在挑战中凝聚强大的力量。
这是经受大事、要事磨砺,民族精神不断升华的10年。
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到上海世博会,从“嫦娥”揽月、太空漫步到超级计算机、基因测序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从南水北调到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中华民族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让世界惊叹。
从载人航天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再到奥运精神,10年来,在一次次考验中,民族精神在升华,自信心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更加具有凝聚力。“加油,汶川”“加油,中国”的呐喊声至今仍然响彻云霄……
10年里,面对境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党中央、国务院从容应对,依法处置了拉萨和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迅速控制事态发展,保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政策举措,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呈现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喜人景象。
以史为鉴,昭示未来。10年来,从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再到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人们深刻总结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10年来,一个宗旨更加突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党、政府、全社会都会关爱和帮助你们。”2004年11月30日下午,北京佑安医院。胡锦涛总书记微笑着把手伸向受病魔困扰的艾滋病患者,胸前的红丝带在冬日里闪动春的希望。
历史的长河百转千回,细小浪花折射温暖光亮。
1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每年看望艾滋病患者,还邀请患儿和致孤儿童做客中南海。
“四免一关怀”,中央防治经费从每年1亿增加到22亿,制定艾滋病防治条例……
一部10年艾滋病防治史,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理念的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新要求,满足人民新期待。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指导思想的变化,带来政绩观的变化——
2011年8月,南京首次在全市郊县镇街考核中取消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居民就业和收入成为主要考核内容。
政绩考核指标的调整,是执政党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幸福广东”“幸福安徽”“幸福山东”……越来越多的省区市,将提高民生福祉作为党和政府追求的目标。
民生艰难处,为政发力时。
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办好教育、医疗改革、保障住房、增加收入……10年里,中国共产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
——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数超过13亿,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过千万;
——从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国铺开到拨款160亿为农村学生提供“营养餐”,从校舍维修改造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通过,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大兴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范围从低收入困难群众向中等收入群众、进城务工人员延伸……
——出台多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框架日益健全,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各地普遍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3次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依靠谁?为了谁?发展的成果由谁享?答案,写在一项项政策措施里,蕴含在民生的点滴变化中。
10年来,一笔笔真金白银的倾力投入,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力度前所未有。数字显示,2003年至2011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16.47万亿元。
10年来,从新农合补助标准到种粮农民补贴,从企业养老金标准到农民工子女上学,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一步步提高,社会公平正义的阳光洒遍城乡大地。
10年来,从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步建立到促进就业规划出台,再到义务教育法修订,政策法规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华夏儿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夙愿,变成一幕幕生动而真切的生活场景。
人民怎能忘记,从洪涝灾区到地震灾区,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到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从圣地延安到巍巍井冈……每逢元旦、春节,胡锦涛总书记顶风冒雪,进民居,看粮袋,和乡亲们一起剪窗花、包饺子、拉家常。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总书记反复强调。
心系人民,情牵百姓。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要求。
人民不会忘怀,从残疾人到农民工,从留守儿童到被拐妇女,一个个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的规划陆续出台,一项项举措相继落实……
在城市——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国范围内解决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参加医保、老工伤待遇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多部门联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