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14 08:00 | 来源:中国网 2008年06月05日 | 查看:3338次
三个战友(后排)和一对父子(前排)正在搬运抗震救灾物资 记者阎世德/摄
三位农民、一对父子,在地震发生后,他们从不同的地方义无反顾来到抗震第一线,10多天的时间里,他们默默搬运抗震救灾物资,表达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灾区群众的愿望。当问到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初衷,但他们都表示只有这样做才符合自己的身份:一个曾经当过兵的人!
三个战友
周安仁、何世平、赵吉平,分别来自甘肃康乐县苏集镇的塔关村、马寨村、高楼子村。1976年,3人一起参军,1979年,3人一起退伍回家。
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又看到了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前往灾区的镜头,周安仁再也无法在家安坐。“总理说,‘是人民养育了你们,你们看着办吧’。总感觉总理也是在说我们。”周安仁说,“国难当头,我们都是子弟兵。”
共同的想法,使3个战友很快聚拢到一起,简单的商量,简单的决定:到灾区去,帮助那里受灾的老百姓。
3人的首选地是四川汶川,但是他们的经济条件限制了自己的选择。率先倡议的周安仁变卖了家里唯一值钱的磨面机,得到了1800元的现金,何世平卖了800多斤小麦。3个战友一商量,先给四川灾区捐助2000元。算算路费还有盈余,又给省红十字会捐了200元。走到康乐县街头,看到政府正为灾区募捐,3人又每人掏出50元钱来。
5月18日,3名已经50多岁的老兵,踏上了前往灾区的路。一路风尘,终于到达了陇南市,为了省钱,3位老兵在街头露宿了一夜,19日,搭乘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他们来到了文县。“看了看,文县的灾情也很严重,心里很难受。”3位老兵又每人捐了100元钱。
“我们没有钱了,但我们有力气。”52岁的老兵何世平说,“我们就为灾区人民好好出些力气。”本着这个愿望,3位老兵住进了帐篷,每天开始装卸各种救灾物资:每一床棉被、每一箱方便面、每一顶帐篷……
6月4日,在文县一处救灾物资转运点,3位老兵正在装车,200多件方便面和250条棉被需要他们搬运,因为路远害怕下午有雨,司机不时催促他们,汗水很快从他们脸上小溪一样流淌,脊背也渗出了汗渍……车开出后,3位老兵坐在门前的水泥台阶上开始抽烟喝水。我问他们在灾区的感觉,他们的回答很平静:没什么感人的,只是你看见的这样,每天都这样。我想到了余震,问他们是否害怕,老兵周安仁哈哈大笑:“一天累得骨头都散了架,晚上倒在床上就睡,没觉着。”我说,“从你们的情况来看,家境都不是很好,外出打工,每天还能挣个几十元,这样不亏吗?”赵吉平说:“不瞒你说,我是个瓦工,每天60元的工资,可是账不能这么算。我们都是当过兵的,这样做是应该的。”我问“这里毕竟是灾区,如果有什么闪失,家里怎么办?”3位老兵不说话,从衣兜里拿出一张纸来:“我们都准备好了,随身装着。”
在这份“誓言”上我看到:“在抗震救灾中,如果发生任何不幸或者意外事件,我们心甘情愿,不用照顾我们的家人,绝无怨言!”
下面,是3个血红的指头印,3个大写的名字:周安仁、何世平、赵吉平!
一对父子
父亲王军,今年43岁,1983年入伍,自称老兵或班长;儿子王皓,今年21岁,2004年入伍,自称新兵。老兵说开始干什么,新兵总是大声呼应:“是,班长!”两人来自陇西县,王军在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上班。
王军说,他和儿子都曾是武警,而他服役的地方就是陇南,应该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地震后,他就召开了紧急家庭会议,决定带儿子前往陇南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得到家人的积极响应。“就连我的妻子都要来。”他说,因为其他的事情耽搁了行程,他和儿子于5月31日从陇西坐火车出发。
当天赶到陇南后,听说王皓退伍前所在的部队在武都区柏林乡大庄头村救灾,父子俩迅速赶了过去,“可是部队在这个地方的任务完成了,听说文县的灾情严重,我们决定去那里。”父子俩搭乘运送抗震救灾物资的车辆于6月2日赶到文县。“下车后,就把车上110张活动板房的材料卸了。”
“我和父亲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灾区群众尽一份自己的力量。”长得眉清目秀的张皓说,“不这样做,感觉心里憋得慌。我和父亲的举动得到妈妈的支持,爷爷奶奶每天都打电话来,鼓励我们好好干。”
老兵说:“我们初来乍到,一切才开始,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心意表达给灾区人民。”
王皓说,父亲在休病假,他的心脏有问题。说着他拿出速效救心丸,“他的药我随时装在身上,以防不测。”
王军以为儿子在对我说着别的什么,立即睁圆了眼睛喊:“你可别打退堂鼓,你到10月份上班,一直要坚持到底!”
王皓笑笑,非常果断地回答:“是,班长!”(兰州晨报 记者 阎世德)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北北京市朝阳区2012-05-31 17:50:21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