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松:洒遍人间都是爱

发布时间:2008-11-14 08:00 | 来源:岳阳文明网 | 查看:1819次

  

  “历三朝变幻风云活国活人德高望重千秋远,享百岁霞觞福寿祝公祝裔柱馥兰香万古长”,这是挂在王昌松老人行医堂内的一副对联。这位在全国中医界都享有声誉的老人,每天清早6点准时起床,8点准时步行至位于亮山社区的诊所,上午就在坐诊看病中度过。午休过后,他有时就呆在家中看书、听听戏曲、看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有时去逛逛花板桥的药材市场,或者图书城……这是他每天的大致日常生活。他已经105岁了,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多年前写下的诗词楹联脱口而出,800多种中草药如数家珍。

  

  
4岁习“四书五经”,10岁跟父亲学医,15岁独立行医,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成为屈指可数的“湖南省名老中医”之一,被列为世界名中医、中华传统医学专家的王昌松从不认为自己老了,他依然如同年轻时候一样,每天在为病人忙乎着。病人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如今他平均每天为20多位病人把脉看病,没有节假日,谁都会惊讶于老人的精神矍铄,钦佩他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

  

  医学世家:严家教,好施德

  

  1902年,王昌松出生在岳阳市云溪区文桥镇东风村。他的爷爷和父亲是当地名中医,他刚开始咿呀学语,父亲就叫他诵读“医学三字经”和“四书五经”。严“师”出高徒。在认为“不可绝教”的父亲手把手地教育下,9岁的王昌松便能背诵“四书五经”的许多名篇,10岁开始,父亲教他学中医。由于耳濡目染父亲的医风,加上天资聪慧和勤奋,不到半年,王昌松对几百种中草药不仅能识别,还能闭上眼睛靠摸和闻辨别。有一次,父亲故意在一单药方中加了一味无关紧要的药,以此考验王昌松,他在捡药时发现了,马上向父亲指出,得到父亲的赞许。

  

  
15岁那年,父亲正式允许王昌松独立行医。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行医生涯,转眼已经90年。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他从未间断过治病救人,他和妻子创办的益寿堂毁于日寇的侵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家晴耕雨读,清贫度日,深造医学,以精湛的医技造福乡邻。1951年参加工作后,在路口铺卫生院,他曾独自深入当时“治疗麻疹”一线,被授予“中南区种痘特等模范”,后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并荣获“湖南省名老中医”称号。文革期间,受打倒技术权威的风潮冲击,他被遣送回家,勒令不准看病,但在当地群众的自发要求下,在他心中“既然有人需要我,我就去帮助他们”,于是他又当上了赤脚医生。1977年落实政策后,他分别在临湘城关镇医院和市二医院工作直至退休。

  

  
王昌松从父亲那里传承了家教的严和行医中需要的爱,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女儿王凤英,曾担任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她是父亲的得意门生,工作出色,医技精湛,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如今70多岁退休的王凤英又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在父亲的诊所里,协助父亲为老百姓行医济世。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贫莫贫在无才,贱莫贱在无志。”在王凤英的记忆中,父亲的家教非常严格,从小就要求她诵记“医学三字经”,教育她要学好本领,要待人诚恳,对待每个人都应该尊重。长大后,考上湖南医学院,寒暑假回来就跟着父亲实习,遇到难题就请教父亲。毕业后参加工作,看到父亲有时白天遇到难题,晚上通宵翻书,直到找到答案为止,这更加激励了她奋发向上。王凤英的儿子王少维从湖南省中医学院毕业,现在是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骨干医师;女儿王春芳几年前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远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

  

  
在历经沧桑的王昌松心中,过去的那些磨难、荣辱都如过眼烟云,亲切的笑容挂在脸上,就是对过去一切的回答。那些成为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的苦难,就像钢琴上的七个音符他都有了,人生就充实了。什么苦的乐的悲哀的幸福的痛苦的都经历了,他的笑容流淌在布满皱纹的脸上,似乎告诉人们:幸福是幸福,痛苦也是幸福,痛苦本身是会给你带来幸福的,没有苦不会知道有多甜,只有经历了苦难的生活,你才会知道今天的日子有多好。

  

   行医人生:医德高,施仁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王昌松其人,医术精、人品好、医德高、医风正,几十年如一日。心系百姓,从不分地位高低、身份贵贱;把中医药简、便、廉、验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上树起了一面旗帜。

  

  
1988年,已经86岁的王昌松退休了。由于他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仍有不少病人慕名前来。考虑到方便病人,家人临时在二医院租了间小房子当诊所,加上他从不收挂号费,慕名者天南海北跑来了。2000年又将便民诊所搬到了亮山社区。19年来,他接诊病人约14万人,按每人5元挂号费计算,光该项费用他就免收病人约70万元,而对经济困难的病人或五保老人免收所有医药费的数额,他从来没有放在心中。谁有困难,他只知道“帮助”二字。

  

  
湖北监利农民曾文忠,1975年在湖北同济医科大学确诊“肝硬化、肝腹水”。因家境贫寒,放弃治疗,后经他人介绍找到当时还在云溪工作的王昌松,至今已30余年,其间免费看病、赠药,贴补来往路费,给予生活援助,难计其数,曾文忠现仍健在,以养鸭为生。36岁的四川人陈民,来岳阳打工,感冒后又查出患有“肺结核、乙肝”,因经济拮据,精神几度崩溃,王昌松慷慨解囊,在医药上免费予以救治五年余,念其清贫,后招其妻在诊所中免费学艺,并每月给予800元工资,供其生活来源至今。近90高龄的葛正湘,系原黄浦军校16期学员,现居临湘陆城敬老院,因当时战乱连年,亲朋失散后,劳苦一生致病魔缠身,王昌松感其伶仃孤苦,十余年来嘘寒问暖,免费对其疾病予以救治,生活上予以帮助,其高尚医德,感动乡邻。

  

  
资助没钱治病的病人的事例数不胜数,王昌松不图名利,从来不收红包,多次婉言谢绝了许多治愈患者送来的红匾、锦旗。若是遇到贫困的病人,施药后还要给路费,还将家中的腊鱼腊肉送给极其困难的人。在老家过年时王昌松是从不关财门的,要饭的老公公老婆婆都被请上桌。他把病人的快乐、帮助他人当成了自己最大的快乐。一位南京的王先生患有非常严重的慢性病,在王昌松这里花了不到1000元就治好了。他再度从南京辗转来到岳阳,写下一首诗:“病入膏肓气息咽,五湖四海访名贤。岳阳楼下遇神医,沉疴顿愈享晚年。”

  

  
王昌松不仅是个妙手回春、古道热肠的医者,他还培养和资助过众多优秀的学生,他的多个学生现在都成为岳阳市各医院的名医。他带徒学艺,从不计报酬。家住路口铺附近的王林新高中毕业后,找上门来要学医,没有门第之见的王昌松见其勤奋好学,就留在身边,三年后,又鼓励其考入湖南省中医学院并资助完成大学学业,如今王林新正在攻读研究生。王昌松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每当家乡遇有难事,他总是慷慨解囊,修桥铺路兴学校,总有援手。

  

  

  

  王昌松性格温和,生活中难免遇到性情暴躁的人,但他从不与人计较,反而对那些急躁的人大讲养生之道,劝他人平和性情,有益健康。爱好诗词的他是洞庭诗社的成员,常在偷闲之时写几首诗词楹联,抒发对大好河山和谐社会的心声,并诵与病人、家人共赏。他记忆力惊人,几十年前所发生的事所诵过的诗词,脱口而出。

  

  
“皓首穷经耳目聪,精神矍铄语雍容。人间不满予须满,世上难逢我亦逢。敬老尊贤沾国惠,扶危救困树医风。诞辰多蒙亲朋祝,寿考维祺不老松。”在谈得高兴的时候,王昌松朗诵了这首百岁寿辰时即兴作的诗。他还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有次半夜出诊回来,失足跌下高坎致伤,在家卧床大半年时写的诗:失脚坎高死半天,孤洲野地有谁怜。猿啼虎啸惊心卧,鬼哭狼嚎吊胆眠。坐骨神经瘫八月,行疲湿痞痛三年。妄想华佗能再世,一丹药酒解倒悬。2000年洞庭诗社举行征联活动,上联曰:春到岳阳城,喜洞氮飞雪,长炼流霞,八百里鱼米丰登,政通人和四化建。王昌松略作思索,吟出下联:光临龙涎井,睹湘竹现斑,君茶吐秀,七二峰烟云蔚起,心旷神怡三醉亭。王凤英说,最近正在抽时间帮父亲整理诗词集,争取早日印刷成书。

  

  
他的家族不仅是医学世家,也是长寿之家。王昌松的父母都活了99岁,他的老伴也是97岁才去世。“薄滋味、少愠怒”是王老的养生秘诀。他一辈子没和别人红过脸,妻子16岁嫁给他,相处81年,两人从未红过脸吵过嘴。王凤英说父亲对病人的和气是出了名的。在饮食上王昌松喜清淡,肉鱼少食,不吃狗肉、羊肉及野味,鸡蛋、豆制品、蔬菜是主要食物。

  

  
仁爱人生,这是对王昌松人生的概括。在这位105岁老人身后留下的那串长长足迹里,还藏匿着许多令人铭记的感人故事,他所经历过跌宕和变幻、战火和不安、痛苦和快乐……如今在王昌松平和、淡定的神情中丝毫看不出来,而透射出的是一位苍生大医的亲和力和百岁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责任编辑:贺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