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09 10:22 | 来源:人民网 2004年01月12日 | 查看:2471次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工姚伯初作报告(中国好人网左浩仁配图)
姚伯初在剑桥
日前,我国最高层次的地质科学技术奖———第八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正式颁布。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姚伯初光荣获奖,他也是第八届李四光奖中广东唯一的获奖者。作为我国首批海上工作人员,姚伯初已经在我国海洋地质研究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整整40年,并且一直战斗在海洋地质调查与科研的第一线上,为我国的海洋事业作出了贡献。近日,记者在广东省海洋资源地质学术研讨会上见到了他,听他讲述自己与海洋40年的不解之缘。当记者见到姚伯初时不禁吃了一惊,因为这位六旬老者从上到下还真看不出个老字,一米八的个头,笔直的腰板儿,一身笔挺的西装,炯炯有神的双眼,无不透着一股年轻人的朝气。姚伯初告诉记者,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个不折不扣的李四光迷,正是这位中国地质学的传奇人物指引他走向了海洋地质研究之路。回顾往事,姚伯初无限感慨,他说,他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目标是为了航天。因为当时赵九章系主任(学部委员,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在招生广告中说,地球物理系是学习做人造卫星研究的。后因国家对天然地震预报的需要,他从天上到了地下,研究地球。毕业时由于国家需要,他又走向海洋地质战线。对此,他无怨无悔,他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国家用助学金培养的,应该服从国家的需要,终身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投身海洋地质调查研究40年来,姚伯初感受最深的就是几代海洋工作者的执着。他告诉记者,自己去南沙参加地质调查活动时,一去就是几个月,而去南极考察时更是一出海就要在海上漂一年。枯燥乏味的海上生活并不好过,何况还要忍受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苦,可是在几十年的海洋研究生涯中,自己却从没有听到过有人叫苦,所有人都只是尽全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设备更新了,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可是海洋工作者的执着精神却从没有变过。”姚伯初动情地说。在姚伯初的人生中,还有一段很特别的经历,那就是他一直在与“洋人”打交道。1982年,他首次出国,访问美国地质调查所,了解美国开展海洋工程地质方面的情况,学习技术方法。回国后,他随即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开展海洋工程地质调查工作。1985年他第二次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所,签订南海合作的合同,到巴巴多斯上“康拉德号”船,学习双船地震、地热流测量和多波束测深等技术。回国后他随即改装“海洋四号”船,于当年10月和美国科学家在南海开展以双船地震为主的科学合作,他任中方首席科学家。正是通过不断与国外科学家的接触,使姚伯初对两国的科研氛围差异有着很深的感触。他说,在国外,无论你是什么专家,别人都随时可以站出来发表意见。可是在中国,我们却缺乏这种学术交流的氛围,而这已经大大影响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在这个方面,“洋人”很值得我们学习。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使得姚伯初学术成就不断提高。如今,姚伯初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研究方面的专家。2002年在台北举行的两岸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岩石圈变形的报告,本来只安排20分钟的发言,结果由于台湾及美国科学家很感兴趣,多次提问,讲了一个钟头,可见他们对姚伯初报告的重视。
如今姚伯初已经年过六十,可他对记者说,他现在仍然在追求最高的科学目标———被动大陆边缘的岩石圈变形特征之研究,以及海洋矿产资源调查,他说他要不断攻关,永不停止!当采访就要结束,记者请姚伯初回顾一下自己的一生时,姚伯初深情吟诵起自己作的一首诗,说此诗可谓他一生写照:少小离乡赴上京,但求科学洒艰辛。峥嵘岁月崎岖路,四海狂涛踏浪行。国事求强兴改革,风光一改故园情。夕阳无限争华鬓,报国扬鞭壮士心。
本报记者 周玉芬 实习生 罗晓汀
《华南新闻》 (2004年01月12日 第三版)
(责任编辑:潘珣)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