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29 08:0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2012-5-15 10:19:49 | 查看:2393次
雷达
编者按 一段时间以来,一批以新疆为创作题材的优秀图书不断涌现。这其中,有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看似平凡的人和事为背景的散文集、长篇报告文学,也有以厚重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纪实文学。无论是哪一种,那些或细腻或厚重的文字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心灵震撼,引发深入思考。
彭继超 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
关于两弹一星事业,关于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历程,已经有过许多作品了,然而,当我读到《罗布泊丰碑》时,依然感到新鲜、震撼,并陷入深深的思考。由于作者紧紧抓住了罗布泊这片神秘大地上的故事,使作品相对完整、清晰地表述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悲壮豪迈历程。作者写道:作为禁地,罗布泊如今闲置了,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而“永久沾染区”的铁丝网边开放着小花,似梦如幻,使人想到:为了瞬间、看不见的辉煌,我们的无数前辈和战友心甘情愿地在这荒凉大漠中默默无闻地生活着,奋斗着,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罗布泊之所以令人感叹不已,首先是因为,在这里,核试验接连爆炸的成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正如书中所写,上世纪50年代,帝国主义恨不得掐死刚诞生的新中国,解密资料表明,帝国主义曾多次秘密策划,企图对我国实施核攻击,“蘑菇云的阴影一次又一次地在中国大门口游荡”,其肆无忌惮的程度,令人发指。中国并不想搞原子弹,但又不能不搞:“当核讹诈的大棒在头顶上晃来晃去的时候,一个受尽苦难却不甘屈辱的民族,不愿光着脑袋仰望别人的核保护伞”;要反对核武器,首先自己要有核武器。毛主席说,原子弹是纸老虎,但他同时说,原子弹是“决定命运的”,要“早响”,表现了战略上蔑视与战术上重视的非凡气概。罗布泊的上空终于升起了蘑菇云,中国自此成为世界核俱乐部的第五个成员国。“西方政治家喝着咖啡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何等的扬眉吐气啊!
罗布泊之所以令人信心倍增,还因为,它见证了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下伟大奇迹的实现。核试验场搬迁到罗布泊,是因为原先苏联专家设计的爆破量太小。那时,最严重的问题是,一夜之间,赫鲁晓夫撤走了所有的苏联专家和技术资料、设备样品。此举被认为是对中国核工业的毁灭性打击,被断言中国的核技术研究将由此陷入“真空状态”。面对撤走核专家的要挟,毛泽东说,“我们可以自己试试,这对我们也是个锻炼”。对此,书的作者评述道,这是一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骨气,一腔不怕鬼,不信邪的正气,一股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豪气,一种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志气,中国,再不是任人欺侮的国家了。事实也正是,依靠我们自己的专家,从原子弹到氢弹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比美国、苏联、法国所用时间要短得多。现在看来,苏联撤走专家事件,一直被认为是背信弃义的行为而激起人们的愤慨,当然没有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将一个撤空了的空旷舞台,摆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面前;让一大批“科技英才”,有志之士,几乎在一夜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这又是何等的如虹气势!
罗布泊同时是令人刻骨铭心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想到被搁置的某些宝贵的传统及其精神价值。所有的奇迹,都是在极端艰窘物质条件和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完成的。何以能如此,除了必须的尖端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不能不承认,是人,人的精神,人的意志,人的主体能力发挥了极大作用。关于罗布泊战士们经受了什么,书中多有描写,只要看看张爱萍将军写罗布泊的诗句就足够了:“任凭天公多变幻,哪怕风暴沙石扬,头顶烈日明月做营帐,饥餐沙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张将军还说,我们那个时候没听到过这个要名誉、地位,哪个要钱呐,要官呐,还有我的这个家啊,给我一个待遇啊,怎么保障啊,没听到过这些东西。这是事实。在科技与人的关系中,人仍然是决定性的;不管什么时候,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这是罗布泊给我们的另一重要启示。
这里,不能不谈到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了。《罗布泊丰碑》的作者彭继超在罗布泊生活战斗了近三十个年头,饱含深情,作品的最大特色是,作者舍弃了全景视角,一律转换为“我的视角”,写“我眼中的罗布泊,我眼中的蘑菇云,我梦中的核爆心”,处处把自己摆进去。显得亲切,真实,多情,有一种巨大的沧桑感充塞其间。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