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王文彬:践诺63载坚守烈士忠骨(2图)

发布时间:2012-03-25 09:38 | 来源:长城网 2011-12-20 14:35 | 查看:1762次

【专题】温暖2011——那些人 那些事

 

   推荐理由

  85岁的王文彬是秦皇岛市昌黎县汪上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从63年前亲手埋葬烈士的那天起,他便开始默默履行那个沉甸甸的承诺:照看好烈士墓。在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里,他像珍爱生命一样守护着烈士们的忠骨。他对烈士的深情感动了身边的村民,从1949年至今,汪上村村委会班子换了10届,小学校长换了7任,祭奠烈士的活动从未间断。

  事迹回放

  亲手埋葬23位烈士

  寒风凛冽,85岁的王文彬老人又一次站在村边的烈士墓碑旁,凝望着静卧在后面的烈士墓,透过63年漫长岁月与潮湿土壤,他还深深记得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想着那些年轻的生命,想想今天富足的生活,老人再次热泪盈眶。

  据汪文彬回忆,1948年6月24日,华北野战军第四旅奉命攻打昌黎城后封台火车站,后勤部和卫生所驻扎在汪上村。战斗打响后,村民们有的为解放军带路,有的帮助运送伤员。给前线送饭的王文彬还承担着埋葬牺牲官兵遗体的任务。那场战斗中,有23名官兵牺牲,是王文彬和乡亲们捐出自家板柜,含泪埋葬了这些年轻的亲人,并在每座墓前的木牌上刻下了烈士的姓名。

  63年坚守烈士忠骨

  “把烈士的墓地照看好。”这是部队首长的嘱托。“烈士们没有等到过好日子的这一天,他们的死是为了我们穷苦人。”接过这份沉甸甸的嘱托,王文彬自觉地担负起了一种使命,经常会到村东的烈士墓地走一走,看一看,给烈士墓培土、拔草。半个多世纪以来,烈士的墓地始终保存完好。

  村民们说,“烈士墓在王文彬的心目中胜过他家的祖坟。”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文革”期间,村里曾两次启动平坟,都因王文彬的阻拦而作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雨水较多,担心处在低洼地带的两座烈士墓会被水淹没,在村里的组织下,王文彬和村民在齐腰深的水中忙了一天,冒雨将坟顺利迁到高处。

  为烈士立碑修墓,是王文彬一生的心愿。2006年,他和村里的老哥儿几个多次到县乡民政部门奔走呼吁。2009年清明前夕,终于如愿以偿。如今的烈士墓,高大雄伟的墓碑上铭刻着战役经过和烈士们的事迹,几百棵白杨树正日夜陪伴着烈士们的英灵。

  护墓深情感动村民

  给上学的孩子们讲述英烈的故事,给村民们讲述英烈的故事,给膝下的儿孙们讲述英烈的故事。半个多世纪里,王文彬的讲述没有停止过。汪上村62岁的村支书郭五零说,自己就是从小听着王文彬的讲述,知道了烈士墓的由来,自己38岁的儿子、12岁的孙女,也都是在这样的聆听中长大。

  王文彬对烈士的深情感动着身边每一位村民,从1949年到今天,汪上村村委会班子换了10届,小学校长换了7任,祭奠烈士的活动却从未间断,每年的清明节都有数以千计的村民和学生来墓地祭扫、献花。如今在汪上村,村民们乘凉聊天时,最爱讲、最爱听的还是63年前的那场战斗和那些烈士们的故事,村里的小青年打架了,家长便带着他们来到烈士墓地,用烈士的事迹教育他们。

  青山不语,大地无声。守护烈士忠骨半个多世纪的王文彬老人已经85岁高龄。这位倾注毕生精力守护烈士忠骨的老人还有一桩心事。王文彬说,1948年部队撤离前曾留下一份烈士名单,如今却已不知去向。为了核实每一位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他和村民们还在奔走、寻找。

  报道影响

  本报对王文彬63年守护烈士忠骨的事迹进行报道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感动了无数读者。今年5月,王文彬被省文明办评选为河北省第三届道德模范,荣获全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称号,并被推荐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今年8月,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王文彬从全国317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成为全国54位道德模范之一。

  燕赵都市网网友:王文彬等道德模范的事迹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

  秦皇岛市民王先生:是他们,用宽广的心胸,标定了人间的公平;是他们,经历困苦信守承诺,显示了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的善良天性!

  河北网友逍遥:多报道一下这样的人和事,让我们的灵魂在今天的钢筋混凝土中得到升华。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