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弃10万年薪云南助学(图)

发布时间:2012-02-08 08:48 |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2012-02-06 | 查看:713次

八年前,“70后”王卫来津打拼成了一名高级白领;四年半前,得知有一群贫困的孩子需要帮助—— 
 
作者:记者 高立红 图 王卫

王卫(中)在给资助的孩子买菜

  10万年薪、顺畅的职业道路,是很多人渴望拥有的,而生于1971年的天津白领王卫毅然放弃这些,前往云南做一线助学义工,如今已有四年半的时间了。这个春节,因为远在山西太原的七旬老母哮喘病发作,王卫才暂时割舍下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回乡探母。昨天,记者连线采访了王卫,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助学故事。

  “70后”经理 辞职当义工

  王卫早年生活轨迹与多数“70后”相似。年少时靠苦读跳过“龙门”,拥有大学学历后,在山西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2003年,不甘平庸的他来到天津,能力和勤奋使他很快成为一家空调设备公司的销售经理,年薪10万元。以王卫当时的职场势头,成功指日可待。

  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王卫一直很重视教育。有了一些实力后,他开始助学。“起初在天津周边做,亲自去考察贫困生的情况,然后一对一提供资助。”他因此成了某助学论坛的红人,也因而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

  2007年,一个名叫“旅行”的网友在论坛上发帖子,替丽江一家民间助学机构招一线义工,工作期限为一年。因为听“旅行”介绍过义工经历,知道那个地方的孩子很需要帮助,王卫思考再三后决定,辞职去那里做一线义工。

  最震惊 草席土豆就是全部家当

  王卫助学的地方就在美丽的泸沽湖畔,但对于泸沽湖的赞叹很快便被工作的压力取代。“我在国家级贫困地区山西吕梁长大,自认对贫困的理解比较深刻,但到了当地还是很震惊。”王卫所说的“当地”指的是他做义工的永宁乡,“天津周边也好,我长大的吕梁地区也好,不管有多贫困,走进那些家庭,虽然会看到简陋破旧,但起码能感觉到那是一个家,而这里却根本没有家的感觉。”王卫到永宁后第一次走访贫困学生是在当年9月。“那个学生家就是一间十平方米左右的木屋,一进门是火塘,左手边一张草席,右手边一堆土豆,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女主人四十岁左右,刚做完流产,光着脚坐在草席上,不去医院。”

  永宁乡位于云南省宁蒗县北端,距县城92公里,平均海拔为2664米,是一个以摩梭人为主、多民族聚居的高原乡镇。当地人以农耕为主,作物主要为玉米和土豆。现金收入就是外出打打零工,家庭总的年现金收入仅为3000元至5000元。

  最欣慰 千逾困难学生获得资助

  王卫服务的民间助学机构,办公地点在永宁乡,辐射周边三个乡镇,现有3个专职义工,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此外还有兼职义工32人,并先后有数百名志愿者到这里提供帮助。王卫和其他义工在当地的主要工作是寻找贫困家庭、需要读书的孩子,做家访调查,了解家庭状况,看其是否符合资助标准,如果符合,再寻找资助人。每年开学,义工要到学校替贫困生交学费,还要参与校舍建设、改善教学环境等。

  这些年,走访过多少家庭?这个问题难住了王卫。他说:“不太好计数,几百上千都有了。”每年正常资助学生350人左右,此外每年会有100多人毕业,还要重新寻找资助对象,因此,每年家访量在200到300人。

  据统计,2000年成立至今,该机构已累计资助了逾1000名学生,其中约150人升入大学。在王卫和其他义工以及志愿者的坚持下,2010年2月,他们所在助学机构在丽江市民政局正式注册,并命名为永宁爱心帮扶中心。

  最难忘 两个小时劝回轻生女孩

  这些年,最令王卫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孩子。2009年,一个19岁却仍然在上初二的女孩发生了问题。当年3月,刚开学不久,“她给我打电话,说不想读了,想把她的资助给弟弟。问及原因,她说是一个同学丢了MP3,问她看没看到。她很敏感,认为同学怀疑她,跟同学闹了一场,就离开了学校。”

  尽管王卫苦口婆心地做女孩的工作,但女孩的班主任因为她成绩不好不愿意接纳她,女孩本人也接受不了。过了一个星期,王卫给她打电话,感觉不对劲。“她在电话里说,想去一个一直想去的地方。我感觉她想自杀,赶紧通知同事去家里找她。她边哭边跑到山上想跳崖。”王卫坚持不停地跟女孩通了两个小时的电话,最终令她缓和下来,在跟家人通电话后,她最终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另一个孩子是王卫到永宁时结识的一个男孩。他学习很好,考入市里的重点中学,因为家庭贫困成为资助对象。2008年3月,王卫去学校寻访时却发现,这个男孩找不到了。几经查找,王卫在另外一所普通学校找到了这个男孩。“大小伙子,个子和我差不多高。第一次谈话用了40分钟,他没说两句话,始终低着头,最后蹲在地上,把头埋在腿间哭。”

  原来,因为家庭贫困男孩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头发打绺,衣服特别脏,受到同学的嘲笑,他接受不了,就转学了。因为心理原因,他上了四年高中,去年才考入上海一所大学。在这四年里,王卫始终与他保持联系,随时帮他解决心理问题。其间,男孩有过两次退学想法,都被王卫劝止了。

  “这两件事以后,我意识到,早期一对一助学只是表面的、比较浅的资助方式。心理阴影克服不了,即使完成学业,也难以面对社会。”从2009年开始,王卫所在的助学机构设立了青少年成长关怀项目,帮助小学生改善生活环境,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希望他们将来即使考不上大学,读不完初中高中,也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遇到问题能够自我调整。

  最浪漫 不惑之年收获爱情家庭

  这些年,王卫的生活单纯到只有助学一项。同其他义工一样,他在云南过着清贫的生活,没有报酬,还要搭上自己早年创业的积蓄。

  在深山里做调查,最多的花费是交通费。“这里没有公交车,外出只能搭乘私人的小车,从工作站到永宁10公里的路程,单程就要10元,何况还得到各个村里去。”刚到云南时,一个月600元的经费,连家访调查的交通费都不够用,每月他还要搭进1000元。现在,经费涨到每月1000元,还有400元伙食费,省着花,刚刚够用。

  尽管没有收入,但王卫仍乐在其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忙于助学工作的王卫一直没有考虑个人问题,直到一个“80后”姑娘的出现。那个姑娘是北京人,也是热心公益人士,到云南旅游时偶遇王卫,被他的善良所感动,爱上了这个热血男人。去年,二人在北京完婚,已然到不惑之年的王卫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