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30 16:25 | 来源:新京报 2011年12月30日 第A02版 | 查看:988次
■ 社论
人们需要事故的真相,需要事故的责任认定与查处,更需要能从事故报告中看到希望与未来。
12月28日,在事故发生5个多月之后,“7·23”动车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经调查认定,“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在事故抢险救援过程中,铁道部和上海铁路局存在处置不当、信息发布不及时、对社会关切回应不准确等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事发不久,国务院对事故调查工作曾明确要求: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现在,这样一份报告就摆在了公众面前。
通观这份3.6万字的调查报告,我们应该给予高分——其一,这份报告展示了“7·23”动车事故发生的全貌,还原了与事故相关的每个环节,事故发生过程的描述甚至精确到了以“秒”为单位;其二,报告并非自说自话,而是充分考虑了民众关切,比如对“提前结束搜救”、“掩埋车体残骸”等网友和媒体当初的质疑,都有相应的回应;其三,报告还展示了民众很多不知情的内容,如动车信号设备研发过程中的混乱、不负责任等;其四,调查报告还包括铁路部门的整改以及对54名责任人的处分,让民众对未来增加信心与信任;其五,报告在文本上力求通俗易懂,尽可能让普通民众接受,比如,对涉及动车的专业术语附有3000多字的说明。
其实,公众持续等待“7·23”动车事故的报告出台,就是希望看到这样的事实、数据和细节。这样一份详细的事故调查报告,以“全文”的方式公布,不仅仅公布最终的调查结论,而是把事实完整呈现,这在以往似乎并不多见。
过去曾经发生的一些事故,甚至伤亡的人员比“7·23”动车事故要多,可是,公众看到的调查报告还很少能如此详细。或许,有关方面也会形成非常完备的事故调查报告,可是公众并不知情。在中国已从“说教时代”进入“说服时代”的背景下,事故调查报告是否详细,报告全文是否向公众公开,其社会效果大不一样。
实际上,对每一起重大事故,罹难者的亲属和公众都有获知事故真相的权利。而满足这一知情权,固然离不了媒体的报道,但最终更需要政府发布权威的信息。政府有这个责任,更有这样的能力。
几乎每个重大事故的发生,公众都会面临信息的饥渴。显然,第一时间积极展开救援,妥善处置无疑十分必要,同时作为“善后”的一种,更需要组成权威、独立、专业的事故调查组,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彻查事故的原因和责任,最终将所有的真相告诉公众。
过去发生的一些事件表明,如果事故调查不独立、缺乏权威性,调查报告用词含糊,缺乏充分的事实、数据等支撑,不但不能平息社会的质疑,反而会让民众产生更多问号,相关政府部门也会陷入一场更大的信任危机。而政府部门越负责、越坦诚,事故调查公布的信息越翔实,就越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什么样的事故调查及调查报告才是民众需要和满意的?“7·23”动车事故的调查过程、调查报告的产生和公布,应是一个范例。人们需要知道事故的真相,需要事故的责任认定与查处,更需要能从事故报告中看到希望与未来。期待这种事故调查及结果公布的模式,能够制度化;更希望调查报告所揭示的问题真正得到重视和改进,不让悲剧重演——毕竟,再漂亮的调查报告,都不如事故永不发生。
(责任编辑:李明俐)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