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21 17:22 | 来源:广州日报 2011年12月19日 第A15版 | 查看:801次
一名大学生正把火箭运到发射场地。
在火箭发生爆炸后,一名大学生正在箭体上拆下航电设备。
为寻找合适场所历尽艰辛 因受资金等制约坦言可能是最后一次发射
广州四位大学生自制的火箭经历一个月的等待之后,再一次进行发射。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枚命名为“万户二号”的大学生火箭并没有直入云霄,发动机爆炸令火箭少年的探空梦想受挫。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或许是胡振宇,罗澍等四位火箭少年最后一次试飞,因为资金技术场所等诸多限制,他们的探空梦想或许要暂停一阵。
文/记者李立志
图/记者黎旭阳
难 历尽艰难寻合适发射场
制作与经费上的困难对这个四人团队来说还是可以克服的,最让胡振宇他们头疼的是寻找合适的发射场所。上次他们选择在大学这人口密集的地方来发射,因为涉及航线问题,很快被空管部门叫停了。胡振宇他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去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我们的发射要求已经降低好多了,风险也得到更好的控制。但最大的问题是,发射火箭的事情还没有明确法律上的规定,因此几乎所有的部门都说没办法。”
胡振宇利用了半个星期的时间来寻找相关规程来“合法化”这次实验活动,他打电话询问,甚至还到市公安局寻求解决办法,但还是不了了之。最终他们只好找到一个非常偏远的建筑空地上进行实验。
幸运的是,他们还是得到了空管部门的支持,从安全角度上帮忙规避了航道。
惜 可能是最后一次发射
这次他们终于可以试飞火箭,胡振宇、罗澍他们并没有显得特别高兴,因为这可能是他们这个实验小组最后一次发射,因为科研经费,实验环境的问题,还正在读大一、大二的几位学生再也无力维持下去了。
首先是资金难以为继。虽然是试验,但对几个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这笔开支是“巨大”的。一直支持他们的科新计划基金会虽然也提供了千元的资金支持,但这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其次是民间科学的探索还需更多的社会关注。胡振宇说,国外的爱好者有自己的基金会等,同时也有着来自于各大高校专业科研人员的技术支持,但他们基本上是“孤军奋战”。
惊 精心准备 不料功亏一篑
昨日上午火箭发射之前,胡振宇,罗澍还带着倦意,他们已经连续干了好几个通宵,临发射前晚,他们一直干到凌晨6时,8时就忙着装车将所有的器材运往选好的发射场,连早餐都没来得及吃。因为大学城的安全问题,他们通过卫星地图四处寻找合适的空地,最终选定临近三水的一块很大的空地。
上午的风很大,工地上的黄土不时被刮得满天都是。或许是有些匆忙,昨天的工作并不是特别顺利,火箭发射架的装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前后装配了两次还是不太合格。从上午10时开始,直到中午12时,发射架才勉强装配合格。
12时20分左右,在连接好所有航电设备,测控仪器之后,一切准备就绪:“倒计时开始,321……点火!”随着口令,火箭的尾部喷出一股浓烟,并发出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但火箭并没有随之喷射而出直入云霄,而静静地待在原处。
胡振宇,罗澍立即前往检查原因,胡振宇四处搜寻发动机的残片,他们要运回去做进一步的研究。而罗澍则忙着检测航电设备。“基本都损坏了,这是一次事故。”
苦 上次被叫停 一度想放弃
这是一次极其不易的试飞,自从上次试飞被叫停之后,这个大学生火箭试验小组一度陷入困难的状况。首先是小组的成员思想有了起伏。“上次被叫停确实受到了打击,甚至想过放弃。”胡振宇告诉记者。
胡振宇并太愿意多说他们之前的事情,不过记者还是观察到,此次前来发射的只有胡振宇与罗澍,以及两位爱好者。“另外两位成员有事来不了,但之前的准备工作都一直在参与。”此次发射,罗澍负责火箭的整体设计与电子部分。胡振宇除了负责发动机的燃料之外,整个箭体工程基本都由他给包下来了。
能自己动手的就自己动手,包括切割车床等都是自己动手,一切都为了节约成本,上次火箭测试之后,靠捐助与他们四人自己兼职投入资金8000元都已经花光了。“实在是没有一分钱了,家里已经将我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提高到2000元,从小攒下来的压岁钱都已经买了材料了,一直资助这个项目的科创论坛甚至想要放弃这个项目,但在胡振宇与罗澍的力争之下,破例又资助近2000元。” 还不到20岁的胡振宇与罗澍学会过紧巴巴的日子,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花。去买材料连坐公交车都舍不得,都是骑自行车拉,大学城去长洲村里的道路,常常能见到他们俩拖着大大小小管子的身影。“我们都成了火箭民工了。”胡振宇开玩笑说。
(责任编辑:姬明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