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13 08:01 | 来源:解放日报 2011-12-11 | 查看:1011次
26岁的葛俊杰,生平第一次觉得“自己真的有点伟大”。
11月21日,小葛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他住院期间写下的网络日记,拥有许多“粉丝”——“手术前一周,我早睡早起、戒烟戒酒,第一次为了别人而保重自己的身体”,“马上就要采集了,希望爸爸不要担心”,“双臂插着管子,四小时无法动弹,我一直默默为那名有缘的患者祈福……”
今年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动启动十周年。上海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库累计征募志愿者10万余人,实现捐献223例。小葛是其中光荣的“第221人”。
为了家人,考虑一晚
高高大大的小伙子,竟然最怕疼。2008年8月,小葛工作不顺利,因此“特别想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他踏进街头“爱心献血屋”,咬着牙抽了5毫升血,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3年来,小葛几乎忘了这件事。今年9月,红十字会突然通知他骨髓配对初步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
他答复道:“让我考虑一晚。”
其实,自己并不需要“考虑”太多,只是要照顾父母和未婚妻的感受。此前,他没有把加入骨髓库的事告诉任何人。
不出所料。退休后还在当保安的父亲,一听就沉下脸:“你是我们葛家唯一的孙子,身体要是出了问题,我怎么向你爷爷奶奶交待?”母亲态度较为缓和:“只要你爸爸同意,我也不反对。”
好在未婚妻站在他这边。这个在药房工作的姑娘,当晚在“开心网”上写道——“说到爱这个字眼,有些人只会纸上谈兵,有些人则付诸实际行动。我支持俊杰的爱心善举,为他感到骄傲。”
小葛和未婚妻一起,翻阅医书、上论坛看帖,用“理论依据”告诉家人,捐骨髓不会损害捐献者健康,反倒是配型成功后的反悔,会把患者逼入绝境。“骨髓移植受捐者必须‘清髓’、也就是摧毁自身免疫造血系统后,才能接受捐赠的新的干细胞,如果捐献者在患者‘清髓’后拒捐,必然使患者病情和心理状况都雪上加霜……”
父母终于点了头。
为了患者,遵守承诺
捐献全程十分顺利,小葛说:“我和患者有缘分。”
11月17日,他住进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病房,每天注射两针“动员针”,促进体内造血干细胞的生长。
21日一早,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液从左臂抽出,流经仪器提取造血干细胞,再由右臂回流到身体。
当天下午,患者所在医院前往取血;次日,小葛验血指标合格,出院回家……
躺在病床的时候,一动也不能动,感受着自己的身上正与另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紧紧相连,这种体验前所未有。
“以前,我凡事总以自己为中心,而那个时刻,第一次全心全意为别人祝福。”小葛对患者的情况了解不多,听说那名40多岁的女士,病情已经很重,小葛一签下正式捐献协议,患者就积极开展各种准备;还听说,患者接受了捐赠者的造血干细胞,甚至性格、脾气都会变得与对方相似。
捐献前两周,他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防止感冒,还戒烟戒酒,不吃辛辣,推掉不少朋友的聚会……
为了自己,感恩生活
身边的人都说,捐献以后,小葛有些变了。
坐在记者面前的他,说起话来特别认真,有一份稳重和安静。
小葛毕业于广播电视中专,工作后又应征入伍到安徽当兵,还在部队入了党。两年后回到上海,他跳了几次槽,现在一家贸易公司当业务经理,业余还在读夜校。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小葛以前常常觉得,找不准自己的定位,总觉得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捐髓后在家休养,他反复在脑海里“整理”过去的生活:“原来,每一段经历都给了我宝贵经验,而现在的每一天,更值得感恩和把握。”上周,在家休息了不足两周,他就急急忙忙回公司上班。接回同事为他无偿分担的工作,打电话给所有客户主动联系,就连公司里打扫卫生、搬重物的分外活儿,都抢着干。
前几天,他请父母到饭店吃饭,特地给父亲点了一瓶酒,像朋友一样碰杯:“今后不管有什么事,我都事先和你们商量。”
小葛全家人都是大宁灵石公园志愿者长跑队成员。这几天天冷,他照样拉着家人一起出门跑。他还打算多参加志愿服务,去敬老院陪陪老人,到孤儿院看看孩子,“想从每月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专门做做好事。”
小葛的婚礼定在明年,他和未婚妻说好:“将来要好好教育我们的孩子,从小心怀感恩、常做好事。”
(责任编辑:张琦)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