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9-25 23:24 | 来源:大河网 2011年09月08日 07:35 | 查看:923次
核心提示 面对跌倒的老人,您“会不会”去扶?
在口语中,“会”通常有两层意思,一、愿不愿意,二、有没有这个能力;面对街上摔倒的老人,南京“彭宇”案让“扶老人”这个举动有了“风险”,进而让人从主观能动性上有了“会不会扶”的道德选择。
有了这样的背景,卫生部出台的这样一个原本很有技术指导性的文件,却在出笼后,立马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围观。
【医师】 卫生部指南在技术层面有指导意义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共分十大部分,约2.3万字。“老年人跌倒后的处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说明如何通过家庭干预和社区干预来预防老年人跌倒。
《指南》最后特意提到,作为卫生部门,应该怎么给公众普及摔倒知识,同时,文章还提到,2006年至2009年,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社区为主体,以正常生活的非病例老年人群为干预对象,进行了老年人跌倒社区综合干预的研究。干预后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由17.71%下降至7.19%;老年人认为跌倒可以预防的认知率由48.94%上升至72.75%;老年人采取预防跌倒措施率由19.30%上升至86.58%。
“细看全文,卫生部的这个指南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作为长期从事骨科专业的刘涛深有体会,有一个最近的病例最可以说明这一点。
据刘涛介绍,前一段时间,郑州一位80多岁老太太,去卫生间摔倒了,家人知道后,几个人搀扶着把老人扶到客厅,然后把老人送到了医院。“从伤情上看,老人本来只是股骨出隆间骨折,只要做牵引即可,但是因为摔倒后,家人不注意方法,搀扶老人时让病情加重,导致了骨折移位,最后不得不进行手术。”
【网友】 遇跌倒老人,有44%网友明确表示“不扶”
这样一个原本很有技术指导性的文件,却在出笼后,立马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围观。
一些网友认为“这样的事都要发指南,足以看出这个社会的道德标准滑坡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也说明这些官员吃饱饭没事干。”
原因何在?郑州大学法学院潘老师认为,不外乎三点:一、这个事情因为和公众关联大,所以自然而然关注度高;二、在目前信任危机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公众会比较敏感;三、这个指南很容易让人和南京的“彭宇案”联想在一起。
昨天,新浪微博做了个题为“卫生部出台老人跌倒干预指南,你会扶老人吗”的小调查。截至昨天下午6点,共有1883人参与投票,其中44%的网友表示不会搀扶老人,38%的网友选择了“不好说”,18%的网友表示“肯定会扶,但是和指南无关”。
大河·沃3G生活门户的沃友对此也展开了激烈讨论。
网名为“法号流氓”的网友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
“本来还敢扶的,看了指南,自问没水平扶……”网友lvlv_丹丹说。
“不扶老人,大都不是技术原因,而是道德原因。”沃友“追风”认为,碰见摔倒老人,作为一个公民,首先是应该根据《指南》学会怎么扶,然后是从道德上,愿意上前扶。
网友“杨雪”表示,虽然遇过很多老人会倚老卖老,但毕竟是少数,没想那么多,要是真看到老人摔倒第一意识肯定是去扶一把。
“我看了内容,觉得还好啦,是一个操作流程指引,有利于助人者正确对老人施救。”网友“叶拿拿”说,如果不懂知识,很多人或许好心反而办坏事。
【争论】 “彭宇案”带来的社会道德滑坡
今年9月6日,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菜场口摔倒后,躺在地上1个小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就没人敢上前扶一把。最终,老人因为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老人摔倒在路上,你会扶还是不会扶?这原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却因为“彭宇案”的出现,成为一个骑虎难下的难题。
在口语中,“会”通常有两层意思,一是有没有这个能力;二是愿不愿意。网友“人五人六君”说:卫生部这个举动至少说明,它想从技术上解决一些矛盾。
但是,面对街上摔倒的老人,南京“彭宇案”让“扶老人”这个举动有了技术层面之外的“风险”,进而让人从主观能动性上产生“会不会扶”的道德选择。在这一层面上,正如网友“宁财神”所说:老人跌倒能不能扶,得看法院,跟卫生部没关系。
那么,在目前的社会形态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我们做好事时无负担?
网友“E言之见”提了一个建议,他说,遇到摔倒老人,除了“一看,二问,三扶,四打电话”外,还应加上“五拍照,六录音,七找证人”,最好有摄像头。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最根本的是提升每个人的道德。
“若要让道德往正面提升,我们做子女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先让自己的父母不要变成‘赖老人’,所以请先‘扶’起自己的父母吧。”网友“新月姐姐936”也对做子女的发出了呼吁。
“遇到老人摔倒,在扶与不扶之间,我们希望社会上可以形成搀扶帮助的正面风气。”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教授说。 (记者李晓敏实习生 党豪杰)
(责任编辑:姬明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