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9-23 08:53 | 来源:光明网 2011-09-09 15:09:08 | 查看:1252次
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发现老年人跌倒时应该怎么办?卫生部6日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9月7日新华网)
从南京“彭宇案”开始,有关“老人跌倒,路人该不该主动去搀扶”就成了公众热议的话题。此后又发生了天津“许云鹤案”等多起搀扶摔倒老人反被“冤枉”的事件,与此同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也屡屡见于媒体。在这种背景下,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不管怎么说,这个2万多字的指南都算一个进步,因为,它起码解决了人们发现“老年人跌倒应该应该扶”的问题。从医学角度看,救人确实是门技术活,施救方法不当可能酿成可怕后果。在一个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度,救助跌倒老人将司空见惯,“技术指南”无疑可以给施救者提供指导。
然而,生活常识告诉人们,处理突发事件关键要当急立断。老人跌倒无疑就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突发事件,照常理,拥有“帮扶弱小、乐于助人”传统美德的国人应该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搀扶一把才对。然而,当下国人脑海中首先不是“怎么扶”的技术问题,而是“该不该扶”的道德纠结。在不敢搀扶跌倒老人业已变成一种淤积已久的“社会顽疾”的情势下,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就显得并非那么重要。可以说,即使学了指南,面对老人摔倒,很多人立即上前施以援手的“心里关”一样过不了。
要想从根本上回归社会道德,扶起跌倒的老人,至少需要在三方面着力。
一是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作为根本保障。众所周知,法律与道德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撑持。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的强制保障。道德自律不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为道德立法有利于促使人们逐渐形成道德自律。司法有引领公民向善、呵护公序良俗的义务。“彭宇案”,一个缺乏足够证据的案子,断案法官却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当事人,“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自行离去”,进而作出对见义勇为者不利的判决。这样让善行、好人得不到法律尊重和保护的糊涂判例无疑放大了利他主义焦虑,深化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只有法律层面解决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才有可能避免已显颓势的公共道德继续滑坡。
二是需要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大胆改革。随着“白色”浪潮的来临,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近年来也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但离老年人医疗保障和保健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好心之人不敢搀扶摔倒老人,从一个层面上也折射出社会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依”出现的问题。试想,如果人们看病不再昂贵,老人不再只靠儿女来防老,社会保险和保障体系健全到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依”,受人相助,不谈涌泉相报,最起码也不会昧了良心去讹诈相助的好人,“彭宇案”也就不可能一再上演。
三是爱心修复。有专家称,中国人正在消失的情感就有爱心,而正在壮大的情感含有冷漠,虽然可能失之偏颇。但当下爱心需要修复确是不争之实,犹豫着面对跌倒老人即是明证。爱心坍塌可能因为很小的一件事,而修复则需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不断发生的“彭宇案”敲醒了许多好心人,最有名的当属设立“搀扶老人风险基金”的那位教授。为了让让公众免于“助人恐惧”,让那些有良知和同情心的公民不因糊涂判例而泯灭爱心,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华南师范大学谈方教授发起并设立了“搀扶老人风险基金”,鼓励人们大胆搀扶,若因此产生的官司该基金提供免费法律援助,若败诉还给赔偿金额。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修复爱心的系统工程中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李明俐)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