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戈壁要绿地的人---记嘉峪关市绿化大队大队长王雄国

发布时间:2008-11-09 08:00 | 来源:2007-07-27 03:41 甘肃日报 | 查看:2496次


向戈壁要绿地的人
---记嘉峪关市绿化大队大队长王雄国

  

  茫茫戈壁滩,变成了绿树成荫、花草繁盛的绿地;青春年少的他,不知不觉间步入中年。对于嘉峪关市绿化大队大队长王雄国来说,改变的是这座城市的颜色,不变的是他对绿色矢志不移的追求。

  1991年,王雄国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嘉峪关市园林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从此就和绿化结下了缘。园林处、城建科、园林绿化管理处、文殊镇河口村、东湖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处、市绿化大队,岗位换了不少,工作其实很一贯:种树。

  1999年,市委、市政府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决定在机场路、尾矿坝建植环城防风林带。城建科负责前期工作,具体工作由王雄国承担。他冒着严寒,顶着风沙,天天泡在土方开挖回填现场,协调检查土方拉运,规划水线走向,督促管线铺设,审核苗木质量,一天跑下来,累得筋疲力尽,可晚上还要加班统计当天土方拉运量,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一个春季,不知不觉忙过去了。

  任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副主任期间,王雄国主要负责城区绿化工作。在每年春秋两季的植树季节,他从园林绿化方案设计、苗木订购、土壤拉运、定点放线都亲自参与,分析研究确定方案、组织全市义务土方拉运、选购适生苗木、精心组织苗木种植……在植树、拉土、水线施工现场,每天都有他忙碌的身影,饿了,就着咸菜啃一块饼子,渴了,喝一口凉水。

  为了改变嘉峪关绿化树种单一、绿化苗木全部依靠异地移植的现状,王雄国组织全单位技术人员建立了两个研究小组,分别负责树木引种驯化和花卉培育,先后引种驯化了悬铃木、紫叶李、碧桃、银杏、紫荆、木槿、丁香、白玉兰、雪松等树种,培育了鸢尾、贴根海棠、丰花月季、荷兰菊等宿根花卉。目前,部分驯化成活的苗木已移栽各个绿化景点,丰富了嘉峪关的绿化品种,提高了绿化水平。

  嘉峪关地处戈壁,干旱少雨。而绿化全部依靠自来水浇灌,每年盛夏高温季节,绿化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的矛盾更为突出。王雄国先后尝试了多种解决办法,效果都不理想。2000年,听说张掖正在召开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会,他急忙赶去参加。回来后,结合嘉峪关实际制定了绿化节水灌溉实施意见。当年就在新312国道、兰新东路新建树沟实施,平均每棵树的浇水量比原来节约了三分之一,管理人员也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7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李近远在文殊镇河口村6组采访因种植苗木而收益颇丰的农民康丰智。种树苗周期长,5年内见不到任何效益,一个普通农民,当时怎么下得了这么大的决心?老康说,这多亏了王雄国,是他帮着分析市场前景,传授栽植技术,自己才下决心投入1万多元,种了4亩多地,7000多株树苗。今年卖出1000多株,每株价格都在80元左右。

  2000年9月起,王雄国到文殊镇河口村驻村帮扶。在3年零8个月的驻村工作中,他远离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搬到河口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村里离城才10多公里,他却很少回家。他常对妻子说:“既然组织派我去驻村,我就要把老百姓的事办好!”

  3年多时间没有白过。王雄国走遍了河口村的沟沟壑壑和村里的家家户户,经过他与其他村干部的不懈努力,河口村“十五”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发展经济、富足百姓的蓝图制定出来。他亲自组织、发动各方力量,筹措资金建成了河口度假村,帮乡亲们增加收入。目前,河口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均在500元以上。

  2004年3月,驻村帮扶工作结束以后,王雄国又奔赴正在建设中的东湖生态旅游景区,出任东湖景区管理处主任。这里原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建设旅游景点,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没有饮用的水源,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这些困难都没有压倒王雄国。他带领广大职工,不分节假日,加班加点地工作。白天他带人拉土造地,晚上便在灯下规划景区绿化方案、学习种植技术,思考在嘉峪关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如何克服植树的局限性,怎样才能种活一些耐旱、耐寒的树种。在他的带领下,东湖生态旅游景区一年就建成了31万平方米的绿地、9公里景区道路、640米飘带河、3万平方米入口广场。如今走在东湖景区,到处花草飘香,绿树成荫;很多到景区参观的人,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是走进了戈壁滩深处。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王雄国在戈壁滩上绿化家园的梦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嘉峪关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由1994年底的4.9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6.09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94年底的4%增加到32.51%。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