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从真实到艺术(图)

发布时间:2011-08-04 08:1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08-02 | 查看:2869次

(中国好人网配图)

  英模人物传记片,是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影片《杨善洲》原型杨善洲是原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他两袖清风,一心为民,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价值数亿元的“绿色银行”,临终前则将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客观地说,现实生活中的杨善洲的先进事迹生动感人,但由于与当下多数人的直接生活体验有着较大的差异,难以避免的有一种“距离感”。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强烈的矛盾冲突,缺乏电影所必需的戏剧化元素和叙事动力,因此要拍摄成电影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说,就电影创作而言,杨善洲并不是拍摄人物传记片“最适合的人选”。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杨善洲》的编导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尊重人物性格和生活本身的辩证法,捕捉到了杨善洲内在的大爱情怀、大爱境界,并给予了电影化的银幕呈现,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影片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表现了杨善洲的大爱情怀、大爱境界。有些英模人物片的创作,由于过度“悲情”和“煽情”加上艺术表达上的直白、急功近利,往往把真实的拍成了虚假,产生不了动人的艺术力量。如果说朴实及其朴实所蕴藏的大爱情怀和品质是杨善洲最主要的性格特点的话,那么与杨善洲的性格相适应,影片《杨善洲》也找到了一种讲述杨善洲的电影方法,同样也是朴实、沉稳。在编导看来,任何影像技巧都是多余的,只能用最质朴无华的镜头语言才能表现杨善洲的崇高品质。电影《杨善洲》拒绝过多的“悲情”、“煽情”,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美学原则,用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使得银幕上的杨善洲形象极为朴实,令人可信、可亲、可学。影片从摄影造型、美术造型、环境设置等各个方面都努力实现了朴实的美学原则和风格。

  对于人物传记片而言,主要演员选择是否到位和准确,是影片是否成功的一半。如本·金斯利饰演的“圣雄”甘地,就形神兼备,是影片《甘地传》获得巨大成功的保证。为演好杨善洲,李雪健认真阅读剧本,主动要求深入体验生活,提前数日来到杨善洲的家乡施甸县,多次冒雨走访善洲林场(原大亮山林场),与杨善洲的亲友密切交流,不放过杨善洲生活习惯、性格情绪上的任何一个细节。李雪健作为演员的个人魅力、艺术表现力完全与人物角色融为一体,形神兼备,甚至可以说是“杨善洲灵魂附体”,把人物内在的情怀、境界及其丰富的人性内涵充分表达了出来。对于人物传记片(当然也包括英模人物片)而言,观众对人物的兴趣和热情,绝不仅仅是人物外在的行为动作,而是人物所经历的各种人和事所体现出丰富的人性内涵和人文内涵。电影毕竟是电影,观众走进电影院,不仅仅是希望看到人物的先进事迹,不仅仅是看好人好事,更不是重复读教科书或看新闻报道的体验,而是渴望被某种情感、情怀、精神、境界所感动。

  影片《杨善洲》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英模人物片高大全的表达模式,把主流价值观转化为富有质感的情节和细节,转化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转化为富有情绪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视听画面,这是对英雄人物传记片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明俐)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