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自医”者之死提示医改应加速

发布时间:2011-06-05 07:31 | 来源:新京报 2011年06月05日 第A02版 | 查看:1132次

  ■ 社论

  因病致贫问题,不会因吴远碧的离去而消失。相反,会因她带有极端意味的死亡,而显得更为紧迫。

  6月2日21点48分,重庆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6床,在做出挥刀自剖这一惊世举动后的第26天,52岁的吴远碧生命定格在了这一刻。其夫曹云辉表示:“社会上的好心人捐了7万多元给我们,支出的每一笔钱我都有记录,现在还剩6万元多点儿……等办完(她的)身后事,这钱还剩多少,我一分不留,全部捐出去。”(6月4日《重庆晨报》)

  吴远碧走了,当初人们祈愿的好运,没降临到她身上,她没有“因祸得福”。为了“不打扰更多的人”,她的丈夫和儿子连夜把她送到殡仪馆去了,没有租悼念厅,不是怕花钱,而是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不给人添麻烦”——当初吴远碧挥刀自剖时,也有过类似想法:“这一刀下去,好了,就不再拖累家人了;要是要了命,也就不用再拖累家人了。”

  这是许多弱势人群,特别是农村人典型的心理写照。他们中的许多人,最容易出现的心理,就是自己给别人添了“麻烦”,或干脆自己就是“麻烦”本身,常因担心自己会烦扰别人而不自信,常为自己可能给别人添了“麻烦”而心存愧意。是什么,让他们的心理状态如此敏感和脆弱?作为普通公民,他们本无须这么谨小慎微,也无须看着别人的脸色或等待着别人良心发现后,再给予他们平等的相待。

  就个案而言,吴远碧的不自信,来自于她的病。那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因病而失去了基本的自信与尊严?从根子上说,还是医疗救助体系没能真正成为人们自信而尊严地活着的硬件保证。笔者还不知道尊严生活的高标准是什么,但低标准至少应该是人们在大病缠身时,不选择用菜刀自剖式的“不打扰救助模式”自行解决。

  我国当下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人类迄今为止覆盖人数最多的医疗保障体系,但就像其他事一样,任何东西,经过十三亿这个分母一除,就变得单薄了。

  这种单薄,不仅表现在人均医疗保障的供应不足,还表现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覆盖区域和人群的不全面等症结,表现在外来人口参保障碍和兑现的困难,表现在医保结算方式和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医保不过县”的壁垒,表现在弱势人群的大病应急机制的缺失,还表现在人们因医疗供应的紧张,而产生的强烈紧迫感。不独是像吴远碧这样的贫困人口,就是收入颇丰的城市白领,最担心的也是因病致贫。

  这个问题,不会因吴远碧的离去而消失。相反,会因她带有极端意味的死亡,而显得更为紧迫。人们会因她和她的家人的善良,怀念和追忆她。但也会因这种怀念和追忆,而对医疗制度改革充满更急迫的期待。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