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陈立亮:用生命写就矢志报党报国的一生

发布时间:2011-05-31 08:16 |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5月26日 18:03:51 | 查看:821次

  新华网武汉5月26日电(记者张先国、廖君)龙舌兰和虎皮兰依旧生机勃勃,金嗓子喉宝和口罩安静地摆放在案头,桌面还有最后一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然而,在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407室,这间办公室的主人陈立亮却再也回不来了。

  青年科学家、华中科大材料学院原院长陈立亮,一心扑在教学科研第一线,锐意进取又甘为人梯,病逝时年仅42岁,生命像一曲华美的乐章,在绚烂之时戛然而止。

  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他践行着教师的承诺

  “在人们认为学术界普遍浮躁的环境下,我们更要潜心科研、认真工作,多提携和培养更多年轻人才。”这是陈立亮的承诺,一直践行到生命的终点。就在最后一个月里,他还在为国家大飞机项目编程写代码,还在写实用技术文章,还让学生们分期分批到家里、到病床前接受指导。

  2011年1月22日,是陈立亮最后一名博士生庞盛永论文答辩的日子。早晨8时,已经过无数次化疗的陈立亮拖着虚弱的身体,一步一步爬到6楼,到会议室摘下口罩时,脸色已煞白,不停地喘粗气。

  这是一场迟来的答辩会。去年5月,陈立亮确诊为肺癌,他边做化疗边坚持工作,将小庞9万多字、180页的博士论文改了三遍,甚至标点符号都用红笔标出。刚一出院,就叫上同事一起接连为小庞举办了3次预答辩。

  原定两小时的答辩会,持续到12时才结束,小庞的论文得到95分的高分。最后发言的陈立亮语速缓慢,脸色发黑,但高兴得不时挥舞双拳。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刻距他的生命终点只有27天。

  来自贵州山区的仡佬族学生孙小军右腿残疾,一进校就受到陈立亮的特别关照。他把作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小军特招进课题组,放在身边,手把手地辅导,后来亲自推荐小军申请日本东北大学交换生。在小军出国留学前,陈立亮多次和学院联系,想帮他装一个假肢,费用由自己出。孙小军说:“陈老师人如其名,永远在我心中立着、亮着,是他教会我自强自立,是他照亮了我的人生。”

  “您真的是我们的好导师!”博士生殷亚军的这条手机短信再也没有机会发出。2006年下半年,殷亚军收到财务处的催款通知书,可家里迟迟没寄来钱。陈立亮立即跑到银行取来5000多元,帮他垫上学费。5年了,从硕士读到博士,每次一提起还钱,陈立亮就婉言拒绝。殷亚军没有想到,再也没有机会亲手归还。

  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他做出了党员的选择

  “在美国是跟外国人打工,只有回到自己土地上,所有的科研成果才都是中国的。”2002年,当了一年访问学者后,陈立亮被美国爱渥华大学竭力挽留,妻子也觉得“待在美国对家庭和孩子都有帮助”,但经过慎重考虑后,陈立亮毅然选择按期回国。

  2005年,一家美国公司邀请陈立亮到设在上海的中国总部任职,开出了70万元的年薪,当时他一年的收入还不到10万元。陈立亮依然拒绝了,这一次,没人觉得奇怪,因为大家都清楚,陈立亮不求名不求官,一心想干出成绩。

  “不能只重索取,忘了奉献。”陈立亮把这句话写在党员先进性教育读书笔记本最显眼的地方。

  材料学院党总支书记郑恩焰是陈立亮共事9年的好搭档,但他们之间也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分歧”。2007年讨论津贴分配时,担任院长的陈立亮主动放弃。他说:“当干部要有奉献精神,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院长不领,其他副院长、系主任都不好意思领。郑恩焰找他争执了三四次,反复强调拿津贴合情合理,但他硬是不松口。

  材料学院现任院长黄云辉是陈立亮处心积虑从国外挖回来的人才。2006年12月,研究动力电池的黄云辉计划回国发展,陈立亮说:“如果黄博士愿意到华中科大,我愿意把院长留给他,让他来当。”

  2007年,黄云辉申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陈立亮主动帮他申报材料,跟国内的评审委员会沟通,两三天内发了50多封邮件,打了上百个电话。2008年4月,黄云辉回国做课题,陈立亮让出自己的院长办公室。靠着这种低调又较真的作风,材料学院近4年来引进国内外知名青年学者18名。

  在科学的求索路上,他尽到了学者的职责

  “我和你,心连心,同为科学梦,为梦想,千里行……”材料学院师生们至今记得陈立亮改编歌词激情高唱的情景,更记得他反复提到的“名言”,“以天下为己任,与民族共荣辱,要看长远发展,不要只贪图眼前利益”。

  1997年,陈立亮户口已转到上海,准备读徐匡迪教授的博士后,但由于课题组有人出国,华中科大材料学科面临“散摊”危险,他选择留下来,8个人挤在十多平方米的旧办公室里,展开了艰苦的攻关,一干就是十年。

  这间办公室一直是整幢楼灯亮得最早、熄得最晚的。有一年三伏天,高温加上四台电脑散发的热量,整间办公室就像一个大蒸笼。为了计算仿真分析系统的数据,陈立亮就在这间“蒸笼”里连续干了40多天。

  以往,我国铸造大吨位铸件一次成型难,陈立亮主持开发的“华铸CAE”系统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已推广应用到300多个工矿企业,包括国家大飞机项目,直接经济效益达10多亿元。这一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分析系统现在已走出国门。

  针对铸铁收缩缺陷准确预测的世界性难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球铁铸件动态区域碳守恒原则,实现了球铁收缩缺陷的定量化预测,已在70余家大中型企业应用。他领导材料学院编写了40多本本科教材,居全国同专业之首。

  2007年,陈立亮参与的“材料成型过程模拟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他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他还是全国铸造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最年轻的常务理事,MCSP铸造模拟国际会议最年轻的学术委员。

  十几年来,攻课题、搞实验,抓改革、带学生,揽人才、跑项目,陈立亮的日程表总排得满满当当。2011年2月18日,癌细胞扩散到肝肾的陈立亮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一座上足了发条、从不歇息的钟,停摆了。

  陈立亮去世后,学生们建起了一个悼念网站。“还有谁会像您一样给本科生上课坚持用黑板板书呢?”“很酷又很严格,很火又很温情,一个激情四溢的生命怎能就此燃尽?”千言万语,道不尽人们的怀念,却道出了陈立亮的品格与魅力。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说,陈立亮甘为人梯,任劳任怨,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好朋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时代需要的好党员、好干部;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是不可多得的好学者、好专家。他的病逝,是学校乃至我国材料学界的重大损失,但我们要珍惜发扬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