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07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 查看:2361次
把党的理论宣传事业视为生命
--记北京日报理论周刊部主任李乔
一份成功的报纸,离不开精品专刊和名牌栏目的支撑。创刊九年的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是党报中最具社会影响力的精品专刊之一,[1]多次受到中宣部、市委的表扬。丁关根来北京日报视察时,给予理论周刊很高评价;刘云山在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评价说,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是全国地方党报理论版中办得最好的;报业不少行家评价说,"理论周刊走出了一条理论宣传的新路,是理论宣传领域中的一面旗帜"。
不过,读者也许想不到,这份刚健清新的周刊的"操盘手"--李乔主任竟是一名虚弱的重症患者。他把党的理论宣传事业视为生命,为周刊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终至累成肝硬化又恶化为肝癌。如今,完成肝移植的他依然坚守在党的理论传播阵地上。
一、"化玄奥为平常",让理论走向普通读者
理论版难办,新闻界人所共知。多数人心目中,理论总是与枯燥乏味相连。
1999年,周刊草创之际,平时少言寡语的李乔迎难而上,激情飞扬地写下洋洋万言的策划书,着力探索以读者为中心、打破僵化模式的路径。"理论不能脱离现实,学术传播要通俗化。"本着这样的理念,理论周刊走上一条创新之路。
在定位上,李乔提出,要把最高层次、最优秀的理论成果通过周刊这个中转站输送给普通读者,具体说就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小文章讲大道理"。在此方针下,周刊汇聚了一大批第一流的专家学者,有些还是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起草人。可以说,中国理论界几乎所有最知名的理论家都在周刊上发表过文章。在内容上,李乔提出一句口号:"宁负作者,不负读者",如果文章无新意,即便是大学者写的也不登。为向读者奉献精品,李乔铁面无私毙稿的"恶名"在圈内广为流传。
李乔为使理论周刊赢得最广大的读者群,将4个版的周刊延展为"大理论"范畴,涵盖《新论》、《学习与答疑》、《前沿调查》、《文史》、《读书》、《特稿》、《如面谈》等诸多专版专栏,且一改以往旧理论版爱登冗长文章的传统,主打精粹中篇文章,并配以问答、讨论、调查、随笔、延展阅读等灵活多变的样式,使周刊的可读性和"解渴"、"管用"的功能大大增强。
李乔注重栏目策划,创设了不少有重要影响的专栏。"新论"专栏,针对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是前沿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刊发了大量知名学者撰写的富有新意的文章,荣获2001年度"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2006年推出的"特稿"专栏,刊发了《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等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学术建树的重头文章,荣获2006年"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一等奖"。为宣传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推出的"百问百答"栏目,效果甚佳,受到中宣部表扬,广受读者欢迎。
二、严守党的理论阵地,把握好"度"
意识形态领域,经常风涛迭起,考验着每一个报人,特别是理论版编辑。为了切实贯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方针,李乔强调"三家办报",除经常说的"政治家办报",以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外,再加上"思想家办报",以保证报纸的思想新锐和深度,"革新家办报",以保证报纸的不断创新。又具体化为八个字:"有胆有识,把握好"度""。对于有争议性的理论和社会敏感话题,李乔认为,一是要敢于直面介入,二是要准确把握文章的分寸。"关键不在触不触及敏感话题,而在于观点是否正确"。
比如,政治体制改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敏感话题。怎样在理论宣传中把握好"度"?这就需要防止"左"和右两种倾向。
曾有人给理论部推荐来带有肯定"多党制"倾向的谈政治体制改革的文章,部里也时常收到误解民主,讳谈民主,将民主、自由和人权视为资产阶级专利的思想僵化的稿件。李乔认为,应当堂堂正正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宣传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应积极稳妥地刊发有关政体改革的文章。他主持发表的俞可平写的长篇重头文章《解放思想与政治进步》,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受到广泛好评。虽然社会上一度有人质疑这篇文章,但李乔没有动摇信念。十七大报告公布后,完全证明了这篇文章的正确性。行内人评价说,在宣传政体改革问题上,理论周刊既解放思想,又与党的方针一致,"度"把握得好。
再如,李乔看到,社会上有许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混乱和理论界的一些教条化倾向,是由于对马恩经典的误读所造成的,为纠正之,他创设了"重读经典"栏目,刊发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谈列宁的一个重要论断》、《怎样认识"自由人联合体"》、《怎样理解"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含义》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对于从理论上廓清迷误,使读者正确地理解马恩原意有很大帮助。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李乔办报有胆有识,有很强的政治判断力,不"左"右摇摆,所以周刊保持了既解放思想,又不逾矩,既有真知灼见,又稳健妥贴的风格,做到了与党中央精神保持一致,正确宣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报界一些同志评价说,李乔对理论宣传的"度"的把握,可说是"出神入化"。掌握分寸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李乔为之付出的辛劳常人难以体会: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开车吃饭推敲标题,权衡取舍夜不能寐……
三、学者型报人与以命敬业
李乔是一位学者型报人,出版过7部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兼论古今社会百态的学术著作和随笔集,其中一部著作被列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要籍"。同事评论说:李乔有思想,有才气,有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很强的选题策划能力,这与他平时注重将办报和治学结合起来,经常研究问题有很大关系。他做标题速度惊人,往往成点睛之笔,令人叫绝。如一位编辑处理关于日本学人来华访书的文章,原标题是《揭露日本学人来华访书之目的》,李乔觉得太平,他快速浏览原文后,新题脱口而出:《访书乎?渗透乎!殖民乎!--读〈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既抓住了文章要害,又文采斐然。
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李乔在党的理论宣传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五年,极为敬业,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十多年前,一次因公出差,李乔感染上了乙肝。这种病最怕劳累,但担任《理论周刊》部主任后,李乔却不顾病痛,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尤其周刊初创期最艰苦的日子,他走路、吃饭、睡觉都常沉浸在琢磨选题和标题的"亢奋"状态中,很多灵感就是在床上、车上、电梯里、饭桌上如电光火石般跃出脑海。那时理论部人手少,工作量大,李乔除承担策划选题、看版等主任工作职责外,还承担了大量本应由编辑来做的约稿、编稿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如家常便饭。
长期超负荷呕心沥血的工作,损毁了他的健康,病情加重为肝硬化又恶化为肝癌。他经常忍受着剧烈腹泻、失眠和肝腹水的折磨,照常工作。几次吐血(因血小板低),染红了水池。有时上班累得连包都提不动,不得不让同事帮着拎。有一次,他累得险些在地铁里晕倒。对李乔的病情,大夫痛心地说:"你的病情恶化太快,一般从乙肝转到肝癌大约需要二、三十年,而你却只有十三年,你是工作累的吧!"
直到三年前接受肝移植手术住院期间,李乔才暂时停止了工作。住院手术前一天,他还赶到报社把部里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害怕熬不过这一关的李乔,无限眷念地最后看了一眼熟悉又可亲的办公室:他实在放心不下这份承载着理想与使命的周刊啊。住院期间,他向组织提出,如果手术不成功,愿捐献眼角膜。
手术后不久, 李乔就忍不住在家里开始琢磨工作,时常通过电话给编辑出题目、出主意。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重回工作岗位的李乔,依然奋力工作,虚弱的他说话太多就会满头虚汗,但仍然照常策划选题,修改稿件,忙时连"最要命的事"--吃抗排异药都忘记了。
这就是李乔,一位把党的理论宣传事业视为生命的报人。
(责任编辑:曾永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