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安居乐业(上篇)(组图)

发布时间:2024-10-01 21:13 | 来源:新华网 2024 09/30 11:43:47 | 查看:2099次

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国家金融信息大厦开展。

  本次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历史经典照片,不少珍贵资料为首次披露。展览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时空巨变、富民厚生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从9月26日开始,我们把“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这里,呈现给大家。今天展示的是这个展览中的“安居乐业”(上篇),共19张照片。


  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方寸乾坤,瞬间永恒。一代代新华社摄影记者用光与影定格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时间,冲洗出历史的底片。新华社精选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经典照片,从百姓生活变迁的视角,全景展现伟大祖国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与影像对话,与历史相遇。驻足凝望一幅幅照片,我们清晰可见——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与梦想,

  中国人民最真挚深切的向往与追求。


  “宅兹中国”,“中国”的历史首秀,就与家宅相连。

  住有所居,业有所成,承载着十四亿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迈进新时代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拼搏奋斗,编织着最温暖的中国梦。


1953年5月,山东莘县中牟疃村的农民李怀宝(右一)和家人在自家院中。 新华社发

  点评 空间关系合理,场景亲切质朴,展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状态。


1958年11月拍摄的黑龙江逊克县新鄂村。从1953年起,鄂伦春族人民结束游猎生活,实现定居。新华社发

  点评对角线构图强调画面空间感,排列整齐的房屋颇有韵律,皑皑白雪简化环境信息,路上行人与交通工具增添画面活力。


1972年8月,电工在山西陵川县马圪当公社大硖村安装电灯。 新华社发(韩宽晨 摄)

  点评 三分法构图让画面饱满有序。通过地面人物视觉焦点和专注表情,对攀墙登高者进行强调。瞬间精彩,用光精到,层次分明。


1992年,西藏定日县协嘎尔镇农民次旺一家5口人在新年前夕搬进新居,亲朋好友们表示祝贺。   新华社记者 土登 摄

  点评 现场气氛热烈,人物情绪欢愉,精彩呈现藏族同胞乔迁新居的独特风俗。


2006年8月14日,新疆巴里坤县一名哈萨克族妇女领着孩子搬进新居。  新华社发(朱正华 摄)

  点评 主体突出,色彩鲜艳,人物情绪饱满,表情很有感染力。


2020年11月6日拍摄的青海海东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装有太阳能发电板的民房。  新华社记者 戴天放 摄

  点评 整齐规范的民房屋顶平衡统一,俯角拍摄的方正场景形成均匀节奏感。


1980年,上海闵行中学教师殷学雷(左二)在家中和女儿做折纸游戏。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 摄

  点评 前景人物表情温柔,大光圈虚化的背景同样包含丰富信息,增强了画面层次感。


1988年,四川成都亚光电工厂挂牌出售、出租新旧住房,供职工选择。 新华社记者 熊汝清 摄

  点评 画面紧凑,气氛热烈,人物的姿态与面部表情准确表达职工们的关切。


2010年12月19日,江西九江刘长智夫妇欣喜地看着自家的保障性住房。 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点评 主体人物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其动作传递出的积极情绪颇具感染力。


2022年10月20日,工人在广东深圳福田区华富村回迁安置房楼顶进行幕墙装配作业。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点评 辛勤的劳动者与拔地而起的高楼、远方连绵的山峦和蓝天白云共同形成呼应,大大丰富照片的信息和层次感。


2013年9月19日,市民在2013南京秋季房展会上一楼盘模型前了解项目信息。 新华社发(李文宝 摄)

  点评 前景与背景相呼应,主体人物表情传神,充分表现主题。


2018年5月11日,一名女士在拍摄四川青川县城景色。经过重建与发展,汶川地震灾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点评 以近处的人与树为参照,俯视脚下成片新城格局与气象,丰富的层次避免了平铺直叙,逆光照明给照片带来更强烈的氛围感。


2024年3月12日,夕阳和晚霞宛若天空之眼,映照着繁华的广州城。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点评 巧用落日和光线在云端散射形成的眼睛形状,表现现代化都市美景,新颖别致的视觉元素增添浪漫气息,引发观者想象。


1957年中秋之夜,在广东,四代同堂的郭汝一家欢度佳节。 新华社记者 蔡忠植 摄

  点评 围合式画面结构集中聚拢,表达亲切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团聚的温暖与幸福。


1966年1月21日,江苏南京市民在夫子庙选购花灯。 新华社记者 汪文华 摄

  点评 画面饱满充盈,斜向拉开的花灯带,让热闹拥挤的集市更显“烟火气”。


2004年7月2日晚,游客在“北京环球嘉年华”体验飞天椅。 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 摄

  点评 低快门速度拍摄高速旋转的飞天椅,主体被虚化的拖影强化动感,欢乐情绪,扑面而来。


1959年8月22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林昌娥在驾驶运输车。  新华社记者 王翼南 摄

  点评 主人公的飒爽英姿尽显自信,画面单纯质朴,生动感人。


1973年5月,在湖南岳阳楼畔的君山岛上,农场工人在采茶。 新华社发

  点评 构图精巧,用光讲究,视觉元素层叠,直入画面深处,生动展现盎然春意。


1975年7月,在四川参加宝成铁路电气化建设工程的铁道部电化工程局电化工程处四队一分队女工班的工人。 新华社记者 吴祖政 摄

  点评 下大上小的正三角形结构稳定画面,展现新中国女性劳动者风采。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