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23 16:43 | 来源:首都文明网 2024-09-18 | 查看:2953次
刘秀兰
一、人物介绍
刘秀兰,女,198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国网北京电科院新能源技术中心检测技术室主管。刘秀兰工作15年以来,一直奋战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一线,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出的电动汽车充电兼容性、安全性检测方法填补了国内外技术领域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她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车桩充电匹配率从不足40%提高至98%,运维成本降低了20%。她先后开发4代充电设备综合检测装置,成果出口至多国,实现充电设备检测装置从“国内零突破”到“中国制造走向国际”。
刘秀兰(右二)研发无线充电设施项目
二、事迹介绍
刘秀兰工作15年以来,一直奋战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一线,以守护充电用户安全和提升用户充电体验为己任,始终坚持技术创新、方法创新,以创新楷模之资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勇担使命,破解行业难题
刘秀兰首创电动汽车安全兼容的充电方法并形成国家标准,有力解决电动汽车充不上电难题。2015年,充电设施新国标刚发布时,大量电动汽车充不上电成为全行业的痛点问题。为确保用户充电体验,刘秀兰勇担使命,带领团队从零做起,完成当时全北京共计8888台充电桩现场测试数据采集和分析,基于现场检测全量数据构建标准测试源模型并形成充电设备兼容性检测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用户对安全、可靠充电的诉求越发迫切,刘秀兰以守护用户生命安全为己任,开展大量充电桩过流实验和故障分析工作,最终提出提出了充电桩主动混合脉冲诊断防护法,保证电动汽车充电安全。针对充电设施运维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刘秀兰和团队将目标瞄准了“智能运维”,提出了充电设备健康状态评价方法代替传统的全量巡检式运维模式,实现了充电设施远程化、精准化运维。
在刘秀兰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提出的电动汽车与充电设备安全、兼容的充电方法形成4项国家标准,有力支撑了我国充电设备的建设及安全运行,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后,我国车桩充电匹配率从不足40%提高至98%以上。开发的充电设施检测运维管理平台覆盖全国27个省市、8.1万台充电设备,运维成本降低了20%。创新成果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鉴定,成果实现了充电设备和动力电池安全可靠充电技术的创新,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刘秀兰(中)带领团队进行充电桩性能检测
精益求精,不断挑战“不可能”
刘秀兰研制4代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综合检测装置并出口海外,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作为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刘秀兰秉承工匠精神,不断挑战“不可能”。在研发完成国内首台充电桩现场智能检测已之后,刘秀兰带领研发团队乘胜追击,不断挖掘现有装备的性能短板,以精益求精态度有效攻克了智能化测试、一体化测试、高效化测试等技术难题。设计不同信号时钟共源同步测试电路,通过自适应调整采样缓冲区大小,实现不同类型通信、电气信号的同步采集;提出测试装置模块化、重载端子直插式连接设计方案,实现了充电检测无需接线,大幅提高了充电测试的安全性。先后开发4代充电设备综合检测装置,通过一代代产品迭代优化,实现充电设备检测装置从“国内零突破”到“中国制造走向国际”。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全国的车、桩制造企业、充电设备运行商及检测机构,指导充电设备的生产、设计及产品定型,并出口至美国、德国、新加坡、印度、泰国等国家。
持续突破,做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刘秀兰创新研发了国内外首条充电设备检定检测流水线,推动“中国创造”引领世界。随着我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传统的人工检测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规模化的充电桩质量检测需求。刘秀兰带领团队与时俱进,勇攀行业高峰,探索充电桩检测新模式。
刘秀兰在电动汽车实验室进行研究
作为技术攻关团队骨干和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专家,刘秀兰一方面指导团队学习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认识问题的难点和本质;另一方面从检测方法高效化、检测样品全覆盖和检测流程智能化三个方面精心策划和实施技术方案,用机器、算法代替人力,实现充电桩批量化、智能化测试,日检测量30台,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了90倍以上,支撑北京市大规模的充电设施建设工作。成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经济参考报、环球时报、工人日报、中国质量报、电网头条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同时,成果得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高度认可,获得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大奖——特别嘉许金奖,有力推动了“中国创造”引领世界。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