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伟大的历史变革 强农富民美乡村(组图)

发布时间:2024-07-12 23:07 | 来源:央视网 2024年07月11日 21:32 | 查看:166次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湖南常德市的港中坪村,这里的早稻很快就将迎来收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在湖南省常德市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种粮大户戴宏正在用今年新购置的无人机喷洒农药,这套无人机还配套一台高精度光谱遥感小型设备,只需要在田间飞上一圈,就能将杂草和秧苗区分标记。

  常德素有“洞庭粮仓”的美誉。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春耕备耕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眼下,今年我国的夏粮已经收完,丰收已成定局,南方的早稻也丰收在望。

  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二十年丰收。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频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仍然连年增产。这得益于十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谆谆告诫、殷殷嘱托,引领和推动了粮食安全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回首十多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三农”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比如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就存在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的现象;在农村还有900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红宇:“针对这些问题,总书记到每一个地方去调查研究,围绕农村改革领域的硬骨头,带领我们攻坚克难。”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制定了一批顶层设计改革方案,推动“三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明确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粮食安全战略。”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领域,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一系列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制度日益完善。

  不久前,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工作人员清点了入库的水稻种质数目为23650份,其中包含762份珍贵的野生稻。

  种子和耕地是关系粮食安全的要害。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施特殊保护,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

  叶兴庆:“总书记有句话,‘农民种粮有收益,粮食安全才有保障’。所以这是这些年来完善或者推进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要健全农民种粮收益的保障机制,这是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核心,一条主线。”

  仓廪实,天下安。十多年来,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张红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用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自己吃饭的问题,在全球塑造了一个人口大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范例。”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农村土地改革向更深处展开。

  2016年,小岗村成立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连续7年分别为全体村民分红,实现了从“户户分田包地”到“人人持股分红”的转变。由小岗村到全国,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张红宇:“基本构建出了遍及全国各地,集体经济组织达到98万家。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了乡村治理的主体,有了发展乡村生产力的主体。”

  土地是农村改革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初步确立了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张红宇:“总书记根据现实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理论架构,极大地催生了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标志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竞相发展,最大化地提升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条由木头和藤条编成的800米悬崖藤梯路,曾经是连接阿土列尔村与外界的主要通道,这里被称为“悬崖村”。2020年5月,“悬崖村”的故事彻底成为了历史。

  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项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离不开改革提供的强大制度支撑。

  叶兴庆:“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跟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创新有着紧密关系。总书记亲自谋划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精准脱贫的一整套机制、制度安排,使我们能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为落实主体责任,我国建立了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建立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创新社会动员模式,开展东西协作、“万企帮万村”等活动,最终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

  位于河北保定的大激店村历史悠久,保留着众多古建筑。2018年大激店村确立了依托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开发文旅服务,古老的大激店村又焕发了生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勾勒出未来乡村美丽图景。

  近年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围绕乡村振兴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部署。2021年,我国实施了乡村建设行动,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网络。农民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正在汇聚成巨大的变化。

  叶兴庆:“乡村振兴这些年来也有很多制度性成果,比如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通过机制创新,能够把各方面资源调动起来,使农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的整治往前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到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

  张红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解决了全球最大群体的绝对贫困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小,通过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平等流动,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前提,为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了坚实基础。”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正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加快转变,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农业农村农民面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2013年 “粮食安全新战略”正式提出

  2014年 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

  2015年 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2016年 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

  2017年 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启动实施

  201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出台

  2020年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2021年 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出台

  2022年 通过《“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2023年 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08亿斤

  2024年 粮食安全保障法开始实施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