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12 23:05 |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7月11日 12:02:27 | 查看:424次
央视网消息: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6万多种。为有效实施迁地保护,我国正在建设覆盖各类气候带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国家植物园体系。目前,已先后在北京和广州设立了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设立满两周年,迁地保护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可以看到一片“绿美广东”的物种展示园,这里有2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猪血木是我国特有单种属濒危植物,仅分布于广东、广西部分地区。调查表明,广西野外猪血木植株已经完全灭绝,在广东阳春八甲镇,也仅残存40株左右的野生植株。
这两年,华南国家植物园通过迁地保护,基本解决了猪血木繁殖障碍。
据了解,这两年,华南国家植物园利用生物技术、生境恢复技术等集成方法,进行了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与示范,实现了猪血木、报春苣苔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华南国家植物园还持续开展植物新优品种选育,共培育新品种52个。野生兜兰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植物物种之一,科研人员经过20多年的挽救培育,已经培育出130多种观赏价值高的兜兰杂交新品种。
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迁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10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4种。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保护植物将实现华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全覆盖,占到我国高等植物种类的大半。
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 有机互补缺一不可
迁地保护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二者缺一不可、有机互补。我国正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以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为主的迁地保护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就地、迁地保护与管理体系。
走出园融入城 首个城园融合体系初步形成
这两年,广州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拓展植物园的迁地保护、科研科普等社会服务功能,构建了国内首个城园融合体系,让葱葱绿意融入市民生活。
这两年,广州在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本体建设过程中,建设了北、中、南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其中,白云山迁地保护示范区是广州生态绿核核心区域。白云山脚下的这个植物园内,建有野牡丹专类园等11个专类园。这两年,从华南国家植物园移植来的国家级保护植物、乡土植物、珍稀植物等有1300多种。
华盖木是一种珍稀濒危植物,野外生存的数量非常少,属于极小种群物种,也是我国的特有种,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目前,在这个植物园迁地保育了57棵。而作为广东山野间常见的乡土植物野牡丹,也已通过迁地保护从山野走向城市。
在建设迁地保护示范区的同时,广州还打造建设了十多个专类植物展示园和200多个生态科普宣教点。在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小朋友们围在一起,一边听科普导师讲述野外珍稀植物所面临的自然繁育困难,一边亲自动手体验快速扩繁保育植物所采用的扦插方法。
如今,华南国家植物园更多的科研成果开始辐射周边,更多特色植物来到广州市民们身边。建成“全域性植物公园”,形成千年花城广州与国家植物园相互交融的格局。
植物“新面孔”频频亮相国家植物园
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设立于2021年12月28日。国家植物园设立以来,不少植物的“新面孔”频频亮相。
夏日炎炎,国家植物园内绿树成荫、花朵争艳,游客络绎不绝。漫步树荫下,时不时跃入眼帘的各种鲜花让视觉一阵阵跳跃。
各色花朵中,这种紫白色的花朵显得格外醒目。这是国家植物园最新培育的玉簪品种——玉簪大花香粉。
据了解,这些新成员遗传了父母本的杂交优势。例如像紫萼的花更大,还有浓郁的香味,花色紫白相间等,更重要的还有叶片背部有蜡粉,增加了紫萼的抗性,不会再被蜗牛和蛞蝓啃食。
目前,国家植物园培育的玉簪新品种达到了20多个,已有10个玉簪新品种完成了国际登录。植物园正对玉簪新品种进行扩繁,将尽快推广应用。
部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设立两年多来,已收集珍稀濒危植物上千种。在科研人员努力下,目前,部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群数量实现稳步增长。
滇西槽舌兰是兰科槽舌兰属植物,为我国特有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野外分布范围极度狭小。在国家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研究组的组培室,记者看到了正在培养基里的滇西槽舌兰。
经过多年调查研究与科学实验,研究小组成功掌握了滇西槽舌兰的人工繁育技术。2024年6月底,将120株滇西槽舌兰首次在原生境野外回归。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