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05 22:11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2版 2024 07/05 12:51 | 查看:2307次
梁思成林徽因等锲而不舍,打破日本学者宣称的中国已没有唐代及其以前木构建筑的断言
▲6 月10 日,“余音不息”林徽因先生诞辰120 周年纪念活动在佛光寺举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学涛摄
▲佛光寺东大殿。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学涛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学涛
“昨日本社接到梁主任快函报称,本月五日在该山佛光寺发见(现)唐代建筑,缘该佛光寺所有建筑及佛像等,均系木质建造,由我国古代建筑史上考验证明,确系唐代建筑物……”1937年7月9日,《北平晨报》刊发题为《营造学社调查组发见唐代建筑寺院,梁思成由五台佛光寺报告,测绘故宫赶制模型即开始》的报道。
由此看出,营造学社调查组确定佛光寺东大殿为唐代建筑的时间为1937年7月5日。
佛光寺东大殿,单层七间,斗栱硕大,雄健庄严。在梁思成看来,唐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在同一座殿中,同时保存着唐代的建筑、书法、绘画、雕塑四种艺术,实是文物建筑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一件国宝。
这是20世纪中国学者在中华大地上找到的第一座唐代木构古建筑,也是中国现存珍稀唐代木构古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它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宣称的中国已没有唐代及其以前木构建筑的断言。
刚刚过去的6月,“余音不息”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在佛光寺举行,林徽因后人、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等齐聚一堂,缅怀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为中国建筑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每次到佛光寺来,看到殿前这两棵树,就像梁思成和林徽因站在这里,给我们指路的感觉。”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说,佛光寺的伟大之处除了文物本体,还在于它与周边山水环境的融合。这些年当地政府为保护佛光寺周边人文自然景观做了很多努力,这是对梁林精神最好的传承。
怀“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寻找佛光寺
1930年,我国著名的实业家朱启钤在北平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一个专门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私立学术机构。之后两年,梁思成、刘敦桢先后加入学社,分别担任法式部主任和文献部主任。林徽因同时被聘为社员兼校理(后来还曾任参校等职)。他们的到来使营造学社如虎添翼。
当时,一批日本和西方学者已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持续调查,并且有日本学者宣称中国已经没有唐代及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例如,日本学者关野贞在《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一书中提到,“唐代木构建筑毋庸置疑有大发展,但遗物今已全无。唯通过用于砖塔之建筑手法与阴刻于慈恩寺大雁塔入口上方之佛殿画,以及受彼影响之日本宁乐时代建筑,可知其建筑样式之一斑。”
这更激发了梁思成等人调查和研究中国建筑的决心。他们想编纂一部中国建筑历史,但由于缺乏材料,不得不寻找实例。尤其寻找早期唐代木构建筑,成为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的梦想。
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四人组成调查队前往山西省五台山寻访佛光寺。他们以敦煌第六一窟的《五台山图》作为“旅行指南”,这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一幅壁画,中间部分描绘了五台山的山川风貌,其中文字榜题多达195处,“大佛光之寺”赫然在列,可见它是唐宋时期五台山的一处名刹。
从北平出发,调查队先通过平汉铁路(北平—汉口)到正定,然后转乘正太铁路(正定—太原)到达太原。6月26日,他们离开太原前往五台山。为防止8岁女儿梁再冰闹情绪,林徽因请大姐梁思顺将她带到北戴河,同姑姑和表姐表哥们一起度假。
林徽因在给女儿的信中说,离开太原后由于交通不便,走得很慢,收不到信,也看不到报纸。她还画了一张图展示他们走过的一圈路,坐火车、公共汽车、骡车、货车、骑马、走路等,各种交通方式都尝试了。
“我们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岸边,崎岖危险……旅途十分僻静。”在《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一文中,梁思成这样描写进山过程。到了黄昏时分,他们终于找到了佛光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
“它是一座雄伟的建筑物,殿仅一层,有巨大、有力、简洁的斗栱和深远的出檐,随意一瞥,极古立辨。但是,它比我们以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更古老吗?”怀着激动的心情,他们用力推开了殿门。
“远视眼”带来的惊喜
佛光寺,距离五台山寺庙集中的台怀镇有四五十公里远。寺周围东、南、北三面环山,只有西面低下而开阔,因此古寺因地势而建,坐东朝西,高低层叠。
从大门迈入寺内,松柏苍翠,环境清幽,不同季节还能看到牡丹、丁香花开。寺里养的网红猫儿、狗儿自由地在院内穿梭,毫不认生。左手边是金代建筑文殊殿,右手边通向办公区,唐代东大殿就建在最前方的高台上,虽然有树木掩映,依然能感受到它居高临下的壮观气势。
扶着栏杆,爬上陡峭高耸的台阶,东大殿就映入眼帘。一眼看去,大唐遗风扑面而来。大殿灰瓦红墙,面阔七间,深远的屋檐下雄大的斗栱、斑驳的匾额、厚重的木门,诉说着悠远的岁月。
当年,梁思成一行“焦灼”地想知道这座大殿的确切建造年代,通常殿宇的建造年月多写在脊檩上,于是他们开始了细心又艰苦的屋顶梁架调查研究。
由于梁架上部结构都被顶板隐藏,斜坡殿顶的下面,有如空阁,黑暗无光,只能从檐下空隙,攀爬进去。“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据,千百成群地聚挤在上面,无法驱除。”“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当他们一连测量、绘图、拍照数小时后,从屋檐下出来,发现背包里竟有上百只臭虫,自己也被咬得伤痕累累。“那时我们深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这次图录若不详尽,恐怕会辜负古人的匠心的。”梁思成在文章《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写道。
虽然“工作至苦”,但梁思成认为这是他搜寻古代建筑以来最愉快的时光。他们惊喜地在梁架上看到古法的“叉手”的做法,如获至宝,深受鼓舞。
在大殿工作的第三天,更大的惊喜到来。林徽因发现在一根梁底部有非常模糊的墨迹。她仰起头,努力从不同角度观察,已经能够读出许多带有冗长唐代官衔的人名,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徽因素来远视,独见‘女弟子宁公遇’之名,深怕有误,又详细检查阶前经幢上的姓名。幢上除有官职者外,果然也有‘女弟子宁公遇’者,称为‘佛殿主’,名列在诸尼之前。”梁思成认为,佛殿主之名既然写在梁上,又刻在经幢上,则经幢的建造应当是与殿同时,或在殿完工的时候。而石经幢带有纪年为“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这样,殿的年代就可以推测出了。
为得到题字全文,他们请寺庙僧人到村里叫来两个老农,支起架子后急切地把布单撕开浸水擦洗梁下的土朱。刚一着水,墨迹就骤然显出,但水干了之后,墨迹又隐约不见了。梁思成回忆,“费了三天时间,才得读完题字原文。可喜的是字体宛然唐风,无可置疑”。
“它比我们过去发现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还早127年。”梁思成写道,“在一座大殿内,有唐代绘画、唐代书法、唐代雕塑和唐代建筑。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而集中在一起,更是独一无二。”
确认了佛光寺东大殿的年代后,梁思成一行高兴极了。“那天夕阳西下,映得佛光寺殿前及整个庭院一片霞光,他们将带去的全部应急食品,沙丁鱼、饼干、牛奶、罐头等统统打开,大大庆祝了一番。”《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中描写道。
正在他们为此惊喜不已时,卢沟桥却响起了炮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直至7月12日,调查队才得知“七七事变”的消息。由于交通受到影响和不确定性,他们兵分两路,梁思成、林徽因等从大同乘坐平绥铁路(北平—包头)列车,返回北平。纪玉堂则携图录稿件,暂返太原候讯。
在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梁思成一直记挂着佛光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得知佛光寺东大殿仍旧存在,他的心情才由“惴惧忧惶”转为“最愉快”。
与前辈跨越时空的对话
87年后再入佛光寺,鸟语花香,清幽静谧,唐代木构古建筑的舒展大气一览无遗。跟梁思成一行拍摄的老照片相比,变化最大的就是远处群山郁郁葱葱,院内花卉盛开,再也不是杂草丛生的景象。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昔日沉睡于荒山野岭的寺院,如今已成为无数文化、古建爱好者的“打卡”胜地,见证着中国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
进入东大殿内,迎面是30余尊唐代彩塑。整组塑像以释迦牟尼为中心,胁侍菩萨、供养菩萨、护法金刚、随从者姿势不同,服饰各异,表情丰富,呈现出佛祖说法的宏阔壮观场面。
仔细看,这些塑像体态丰满,大都袒露胸臂和腹部,骨骼健美,肌肉丰润,部分菩萨还穿露脐装。他们穿着饰物轻柔、有垂感,手帕褶皱流畅,感觉像风吹着手帕在动。这与后世沉重繁复的装束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大唐的开放大气。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路易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逐步加强对佛光寺的保护,成立文管所,将其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负责管理、进行全面测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立数字档案、提升安防和消防措施等。“我们要全力打造一个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本,用最小干预、润物无声的方式守护它的健康。”
今年恰逢林徽因诞辰120周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代表林徽因,接过了这份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
“很激动,很感慨,当时没有拿到学位的她却干了一辈子的建筑事业。”于葵说,“有几个人能做到明知没有学位证书,还花这么大功夫去学?她留学回来从事建筑事业,历经战争磨难、疾病困扰,一辈子没有动摇过。”
于葵女士的新书《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也于6月出版,她说这是她和家人共同献给亲人前辈的一份珍贵贺礼。
6月29日至10月7日,“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在山西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展出,佛光寺设分展厅。千渡长江美术馆创办人陈文说,现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受到很多人追捧,我觉得是他们内心的沉静、对信念的坚守、一丝不苟的精神打动和感染着大家,他们的人生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即便是现在,有的古建筑也不好找,何况是以前那么艰苦的条件。我特别佩服他们对祖国传统建筑的热爱,和在困难条件下的坚守,尤其林徽因非常有女性力量。”参观展览的观众宛悦说。
群山苍翠,大殿巍峨。如今,来瞻仰佛光寺东大殿的已不止那几个“死心眼”的建筑师,而是千千万万个文化爱好者。他们喜欢按照老照片上梁林的足迹拍照,与前辈们跨越时空对话。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