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汪锡熊:“义务邮递员”承袭父辈衣钵 19载邮政代办重信守诺(图)

发布时间:2024-03-29 20:28 | 来源:安徽文明网 2023-06-26 14:44 | 查看:95次

  人物故事:

  汪锡熊,男,1948年5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村民。1967年,汪锡熊的爷爷汪蓉舫答应了当时的溪口乡邮递员,把送到村里的邮件一一送达村民手中。此后56年,儿子汪恒运、孙子汪锡熊先后接住“义务邮递员”的接力棒,无论寒冬酷暑从不间断。几十年来,祖孙三代坚持为当地村民代送信件、汇款单、送包裹,从未出现过一次差错,也从未要过任何报酬,深受村民好评。汪锡熊曾获评“安徽好人”等荣誉。

  三代人的接力 只为践行一句诺言 

  石田村是休宁县大山深处的一个边远山村,有村民3000多人。线长点多,跑这条邮线的邮递员只有一个,常常无法把邮件一一送到村民手中,只能交由私人代转,遗失的情况时有发生,邮递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67年的一天,时任溪口乡邮递员的老苏,找到汪锡熊的爷爷汪蓉舫,请求其为邮局做邮政代办,将邮件分发到村民手中。汪蓉舫老人是个热心人,赋闲在家,觉得能为村民做些事是他的荣幸,二话没说,便爽快答应。自此,石田村大街小巷,每天都能看见汪蓉舫来回穿梭的背影,这一送就是15年。

  1982年,汪蓉舫的儿子汪恒运退休后回到石田家中,考虑到父亲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于是接起了父亲的班,每天挨家挨户送邮件,这一干又是22年。改革开放后,邮件激增,特别是多了不少来自港澳台,甚至是国外的邮件。寄信者大多离家多年,地址和名字对不上,无法投递。汪恒运老人就来回奔波、仔细打听,让许多信件“起死回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位朱先生离家30多年杳无音信,突然来信打听其舅舅一家情况,可其舅舅一家早已迁走,这封信便没了着落。汪恒运老人看着信件,很是着急,就主动写信给朱先生,告诉其相关情况。几次牵线搭桥,终于让朱先生和其舅舅家联系上了,失散亲人终获团圆。

  2004年,汪恒运80岁了,腿脚不够灵便,于是送信的担子又传给了儿子汪锡熊。就这样,汪锡熊“走马上任”了,这一干又是19年。2009年,85岁的汪恒运过世,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儿子,这是自爷爷辈就传下来的承诺,一定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能出差错。

  一辈子的坚守 乡村邮差誉满乡村 

  一双沾满泥土的旧军鞋,一件几近褪色的旧军衣。清晨的村庄略显清净,汪锡熊却早早起床,来到家门口。这是19年来养成的习惯。

  早上8点左右,邮递员会把这个村所有的报纸和信件送到汪锡熊家,还有一些附近邮递员搞不清楚的,找来找去找不到的,都放在他家里,然后由他分发出去。村子不大,但最远的也有八九里地。汪锡熊说:早些年,除了信件,最多的是汇款单,有外嫁女儿汇给娘家的钱,有外出打工乡亲寄回来的工资。如今,快递包裹几乎天天都有,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通过网上购物,给家里的老人买衣服、买鞋子,快递也都是集中送到他家。每件物品他必须亲自送到收件人手中,若是加急件便立刻动身送过去。平时徒步,远一点的就骑电瓶车。

  十几年的送信经历,有苦有甜,在获得别人感谢的同时,也时常遭到家人的不理解。特别是在农忙的时候,别人都在地里抢收庄稼,而汪锡熊仍然将投送信件视为头等大事,为此没少被妻子埋怨。但在汪锡熊的心中,送信不仅仅是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更是一份传承三代人的责任。在石田村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里,少了这最后一公里的“信使”,也就少了许多本应准时到来的讯息。

  每当看着一张张在外打工者的汇款单、一封封孩子们的录取通知书跋山涉水送到乡亲手中,这是汪锡熊最开心的事。2021年8月的一天,大雨如注,邮递员将一封某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送了过来,汪锡熊拿上通知书就赶往收信人家中。恰逢这户人家家中无人,汪锡熊就在门口耐心等着。直到半个多小时后,家中主人回来了,他把录取通知书交到了收件人手中,当面签字确认后才返回家中。

  “他为人实在,又当过村干部,大家都信任他。哪个家里有点什么事,邻里之间有什么疙瘩,也都愿意听他的。”石田村的村民们提起汪锡熊,都是称赞。如今,汪锡熊除了义务送信件、包裹等,还时常走街串巷,给大家讲讲新政策,帮助调解一些矛盾纠纷。

  “有人劝我进城跟着女儿一家一起生活,但我想起祖父和父亲的嘱托,还是决定留下来。”汪锡熊坚定地说到。“虽然现在信件和报纸少了些,但在每年寒暑假之际,还是有许多学生的成绩单邮寄过来,还有少量的公务函,这些我都要送的。只要我身体干得动,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