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2 17:56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3-12-08 16:17:00 | 查看:163次
毛运兰
【主要事迹】
她是阿坝特殊教育的“探路灯”,她是阿坝特殊孩子的“守护人”。她是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毛运兰,她扎根教育33年,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第一线,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她为“毛妈妈”。2009年9月,阿坝州第一所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她临危受命担任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从此与特殊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在她的带领下当初一无所有的特教学校,如今拥有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阿坝州文明校园”“阿坝州民族团结示范单位”等众多殊荣。
挂职:播下为之奋斗的种子
2006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推荐到资中县重龙中心校挂教务副主任的职位。到资中后她了解到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她非常羡慕,这里的残疾孩子能公平地接受教育,而川西高原的残疾孩子只能在家“混”。于是闲暇之余,她就三天两头往这所学校跑,去了解聋哑学生、盲生、智力障碍学生分别是怎样学习和生活,去找老师交流,去观摩课堂,一心想着,争取在挂职结束后能带回点什么。2007年4月,汶川县威州镇中心校成立(同时也挂牌为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她被任命为副校长。
坚持:让她对特殊教育情有独钟
2009年9月,回到灾后重建的汶川,专职的特殊教育独立成校与汶川二小共校办学。刚担任校长职务的她,面对只有6间教室、4间办公室、20间学生寝室、30名从普教转岗的教师以外,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专业设备,此时的她才感觉办学是如此的艰难。当接到要完成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六县42名招生计划时,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没有特殊孩子的信息怎么办呢?于是组建临时班子,带领老师们走村串户进行宣传,宣传过程中由于人们还没摆脱对地震的恐惧,加之没有对特殊教育的了解,老师们吃闭门羹,遭受白眼,有的老师开始后悔选择了特殊教育,是她的鼓励,是她的执着,是她的坚持,让老师们终于完成了招生任务,15名听力障碍和33名智力障碍的孩子终于有了属于他们的“家”。48位孩子年龄差异很大,有的6、7岁,有的14、15岁,他们就以入学时间为准,把残疾程度相同的分成一个班,共分了4个教学班,上课的第一天,聋哑学生听不到,智力障碍学生听不明白,哭的、闹的、跑的、随地大小便的,尿裤子的、流鼻子口水,把这个拉进教室,另一个又跑出去了,把这个情绪安抚好,另一个又开始大吼大叫开来,甚至有的用头撞墙,用力抓扯头发,经常教室里哭声惊天动地,让这些在普教干过10年8年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束手无策,再一次打退堂鼓,老师就像一个“保姆”,不会教学,不能教学。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有些老师后悔选择了特殊教育,有些老师调离特校回到普校,有些老师改行其他单位。为了稳住老师们的情绪,陪伴刚离家寄宿在校的孩子们,她几乎一天24小时都呆在学校,每天早上帮助智障的孩子们穿衣、洗漱,白天帮助孩子们洗头、洗澡、剪指甲,晚上给孩子们盖被子,时常还要帮助孩子们擦鼻涕甚至擦屁股,周末节假日组织孩子们煮火锅、包饺子,烤烤肠,让孩子们逐步适应学校生活。学生不守纪律,她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小泽仁是位藏族聋哑学生,经常一点小事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一发脾气就乱损坏东西,躲藏起来。有一次周末他一直玩手机,不参与活动和学习,班主任把手机给他没收了,她跑到班主任家里,门敲开直冲厨房拿起菜刀威胁老师说要自残,吓得班主任老师不知所措,只好打电话给毛校长,她赶到后,没有直接批评小泽仁,而是先抱抱他,给他以心灵的安慰,然后再慢慢问什么情况,手语讲不通,就书写交流,通过一个多小时的安抚,小泽仁的情绪终于平和,主动去找班主任老师道歉,现在小泽仁已经是高二的学生,在学校主动承担起学生会劳动部部长的职务,每天带领同学完成劳动任务。像小泽仁这类问题学生很多,每当生气时,都会对老师们说,我要去找毛妈妈,在孩子们心中,她不仅是校长,更多的是他们的妈妈,他们信任她,依赖她,孩子们也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恩她。2018年是她的生日是一个周末,孩子们早早的就开始筹划给她办一个生日晚会,为她定制了蛋糕,编排了舞蹈、制作了贺卡、写了贺信,星期五就到办公室去给她送邀请函,邀请她星期天下午6点到教室参加晚会,到了星期天的时候,当她刚到校门口,几个孩子走过来牵着她往教室里走,到教室门口时孩子们还把她的眼睛蒙上,准备给她一个惊喜,黑板上写着“毛妈妈生日快乐 永远十八”,那一刻,她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十年特教情,孩子们给了她最大的回报。她用慈爱,对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倾尽心血,用默默流淌的母爱,诠释了一位特教老师无悔的人生。她感慨,在办学之初,在无数个困难面前,她庆幸选择坚持,如今,学生从当初的48人到166人,老师从30人到50人,从两校共校办学到独立校园办学,从只有普通教学楼到有26间功能室,从只有小学学段,到初中、职业高中学段,孩子们从什么都不会到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特奥会,从只能在家到上央视舞台,孩子们学会了自信、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立。看着孩子们考上大学,入选省残疾人艺术团,省聋人体育队,在汶川来料加工总部上班,自己开店,她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特教学校的孩子因为身体原因,学习知识非常困难,老师们也深知,她们不仅要教会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要教会孩子们做人,时刻举行一些活动让孩子们懂得,虽然你不幸,身体残疾了,需要帮助,但社会上还有更需要你去关心、去帮助的人,于是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去为老人们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知恩、报恩。
用心:引领教师向专业方向发展
她致力于“让残疾孩子学会有尊严地生活”,用专业为特殊孩子的幸福生活支起了“拐杖”! 她秉承“一个都不能放弃”的信念,她带领她的团队走专业发展道路,不忘初心,默默耕耘,创新管理,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从不退缩,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她的坚持下,学校逐步从汶川走向四川、走向全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她刚到特殊学校担任校长时,面对着没有办学思想、没有独立校舍、没有专业教学设备、没有特教专业教师、鼻涕口水的残障学生。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特殊学校成为阿坝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成为残障孩子们求知的乐园。
她带领大家“走出去、请进来”,虚心学习,潜心研究,专家引领,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凝练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办学思想,形成了“全面发展,殊途同归”的办学宗旨,“爱浇殊蕾,情育珍人”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品德教育放首位,文化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为重点,艺体教育显专长”的教育模式,坚持以“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为主线,以“民族文化教育、艺体学科教育和人性化课程教育”为主体,以“缺陷补偿,健全人格”为主导,建立了以“长期培养”为主,兼顾“短期培训”的职业教育和艺术培训新模式,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和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着力打造“国学怡心、艺体怡情、手工怡技”的办学特色。在不断探索民族地区特殊孩子的职业(生存)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新路子,把民族地区的自然元素与特殊孩子的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生存教育相结合,让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办学效益明显。
她着力打造教师团队,致力于教师向专业方向发展。完善了机制、抓好校本培训、抓好教师基本功训练、做实教师培训。注重外派、外请、引进等多种形式的进修与学习培训,注重开展校际交流,注重竞赛活动,注重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技术成长。使民族地区特教教师专业意识增强、专业水平提升、评价机制趋于完善、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她撰写的“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与实践”等多篇论文先后获得四川省特殊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
她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围绕“国学怡心,艺体怡情,手工怡技”的办学特色,开设了羌绣、烙画、手工、书法、康复、足球、轮滑、合唱舞蹈等多项兴趣社团,同时启动展开了以烹饪、理发、缝纫糕点为主的职业试探教育。让残障孩子看到了明天的太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