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群松、胡弘|怀化:红色景区“父子兵”10余载只为讲好通道转兵故事(图)

发布时间:2023-12-31 19:58 | 来源:湖南文明网 2022-09-05 | 查看:132次

在国家4A级景区通道转兵会议旧址和纪念馆,有一对父子,十几年来在传承长征通道转兵红色文化的道路上,痴心不改,执着前行。父亲叫胡群松,现年71岁,原通道侗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现为通道转兵纪念馆返聘文博专家,人称“老胡”;儿子叫胡弘,现年35岁,现为通道转兵纪念馆陈展部部长,人称“小胡”。自2011年省委决定启动实施通道转兵纪念馆建设以来,“小胡”主动跟随“老胡”,上阵“父子兵”,以“拼命三郎”的劲头,走遍220余个侗乡苗寨行程3万余公里,挖掘收集了一大批文物资料和红色故事,为通道转兵纪念馆陈展、讲解和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走遍千山万水,研究红色文化

  通道转兵是一段在中国革命史上意义十分重大但却尘封多年的历史,长期鲜为人知。2011年省委领导到通道现场办公决定实施通道转兵纪念馆以来,为了挖掘好通道转兵这段光辉历史,讲好通道转兵的故事,受通道县委宣传部委托,胡群松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带领刚大学毕业的儿子胡弘无数次重走长征路,实地考察考证,走访知情人,请教专家学者,征集革命文物,不分节假日,乐此不疲。足迹遍布湖南、广西、贵州、江西、福建等地的村寨和田间地头,特别是走遍通道境内的220多个侗乡苗寨,不论严寒酷暑,不惧风霜雪雨,行程3万余里。一次,老胡带领调研组一行到通道兵书阁村调研红军长征线路,在花界山脚下询问一位90岁的吴姓村民。吴老指着花界小道说:“当年红军就是从这条小道走的,但现在很不好走了,山高路陡,加上长年失修,荆棘丛生,你们还是走大路吧。”大家心生畏惧,都不想走小道。这时,老胡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这条小道我们今天必须走。一是考证史实必须到点到位才准确,二是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连死都不怕,这点困难对我们又算什么。”说完,带头走在最前面。

  白天收集资料,晚上父子俩就挑灯苦战整理图片和资料,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家常便饭。多年的辛劳换来30余万字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通道红色文化,为通道转兵纪念馆陈展、讲解奠定了基础。

  历尽千辛万苦,传承红色基因

  通道是一块红色的沃土。11个乡镇都经过了红军,侗寨、鼓楼、风雨桥、侗乡的一草一木都与红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胡群松对这些有着深厚的感情。发掘和打造侗乡特色,讲好通道红色故事是他最大的愿望。为把通道的古老建筑保护利用起来,讲好这些古老建筑背后的红色故事,他常常和儿子骑个自行车,一头扎进田野调查、撰写文本、申报、评估、制定保护规划等事务中。在调查芋头侗寨历史时,他趴在古墓旁,一趴就是半天。饿了就啃个馒头,渴了就喝口凉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手里申报成功的国保省保就有芋头古侗寨、坪坦河风雨桥、恭城书院等8个,是湖南省的文物大县。这些国省保背后的《小马灯》《大坡界八壮士》《黄土苏维埃政府》等红色故事一直在侗乡传颂,红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侗乡儿女为建设幸福家园不懈奋斗。

  为纪念红军长征通道转兵80周年,确保通道转兵纪念馆在2014年12月如期开馆,陈列布展的任务又落在了这对父子兵的肩上。当时,没有什么资料,困难很大。他们顶着压力,负重前行,拼命开展工作。一天,他们来到流源村丁组与枫树团两山交汇的水口廊桥调查。当时,正值夏季烈日炎炎,胡群松站在桥边,仔细观察桥体,描绘桥型及结构。因为站在太阳下工作时间太久,他突然晕倒在地。大家都吓了一跳,急忙把他扶起来,又掐“人中”又灌水。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醒了过来。大家劝他回去休息算了,他连忙说:“没事的。我们要赶时间赶进度,继续干吧。”儿子胡弘当时都哭了:“爸爸,你不要命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跟妈交代?”他安慰儿子说:“没事的,没事的。”一直做到下午6点多钟才肯回家。他就是这样,以忘我的精神,以拼命的劲头干好每一件事。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费尽千言万语,讲好红色故事

  为了培育纪念馆讲解员的红色情感,胡群松父子俩经常带领讲解员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去考察沿途的村寨和革命遗址,在全县开展寻访老红军、采访知情人及口述史征集活动,抢救性挖掘珍藏在民间的红色故事,推出了一批导向正确、质量过硬、内容鲜活的红色题材作品。一次,胡老听说在通道县马龙官团村有一个红军救火的故事。于是他带着几位讲解员深入村寨,家家户户寻访知情人,收集资料。有时候一去就是三四天,同村民同吃同住,抢救性挖掘出了红色故事---《铁律》。该故事在全省进行宣传推介。

  老胡不仅是通道转兵纪念馆的返聘文博专家,也是怀化学院的客座教授,更是讲解员的培训导师。他讲解风格严谨细致、引经据典,是纪念馆讲解员们学习的榜样。当初为了让自己的解说更生动、真实,老胡自费购买大量相关书籍,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储备,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深入研究,常常工作到深夜累了就在沙发上休息,他和儿子还多次深入到遵义、瑞金等地,对革命故事进行考究。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状况,经常告诫他要注意休息,但他总说:“研究红色文化是我的热爱,也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希望发挥红色宣讲员的作用,将党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在长年累月的讲解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讲解员,让通道转兵传播得更广。

  为了更加完善好红色故事、提升讲解水平、使讲解更加接地气,父子俩不仅在纪念馆讲解,还带领讲解员到学校、部队、社区和村寨去巡展巡讲。把经典红色故事《一担皮箩》《一杆红军秤》《铁律》《红军母亲》等一个个长征途中发生在通道的感人事迹通过朗诵、微党课、情景剧等形式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出来,给游客和青少年学生送去了丰盛的红色文化大餐,赓续了红色血脉,传承了红色基因。(怀化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供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