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2 11:07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3-09-18 17:11:00 | 查看:269次
李秀雄
【主要事迹】
李秀雄,男,四川省荣县保华镇人,1940年11月7号生。2008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
从伐木工人到经营木材生意,约30万棵树经他手从山里运往山外,看着一棵棵茂密的大树变成一根根木材,李秀雄在58岁时决定“把上半辈子砍的树种回来”,从1998年开始他在荣县墨林乡(今东兴镇)深处,一锄一犁将3000亩荒山变为绿色海洋。
“靠山吃山”,深刻理解“绿色是美丽中国应有的底色”
荣县位于四川南部,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柏树、杉树等。依托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李秀雄18岁就当上了墨林乡林场的伐木工。随着年龄增长,高强度的砍树让李秀雄感觉越来越吃力。当了22年伐木工人的李秀雄不得不重新思考活路。当时不能干重体力活,其他的行业他也不熟悉,所以只能干和树相关的活路。由于对买卖树比较了解,他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做木材生意,这一干就是18年。
身边人都叫他‘李木头’这是他命里结下的‘树缘’,砍树加上卖树,大概30万棵树经他的手从山里卖到山外。
20世纪90年代末,山上的树被砍得差不多了,能买卖的木材越来越少,他意识到这个职业快要到头了。
看着几十年的大树几分钟就被砍下,青山开始变成荒山秃岭,他心里觉得有愧,感觉欠了森林的“账”。
1998年,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李秀雄也决定不再经营木材生意。
植树荒山,用自己的努力造福子孙后代,带领一家三代做绿色追梦人
1998年,58岁的李秀雄在墨林乡承包下3000亩荒山,带着一家十几口人上山,拿出所有积蓄加上东拼西凑借来的共16万元开始改造荒山、植树造林。
乡邻在惊讶之余也开始议论纷纷:“都快60岁的老人了,没路、缺电、少水,咋能种活树?”但是李秀雄却雄心壮志,誓把荒山变青山。
没有路,就自己修路。为了节省资金,他和家人起早贪黑挖石掘土,修整路面,历时50多天终于用锄头、铁铲修好了4.5公里出山路,14公里林间作业路。
缺水,下山担一趟水往返需要2个小时。“要挑满5大缸水,才能保证人和树苗一天的用水。为了不耽误白天种树,他们都是凌晨三四点钟起床挑水,家里人的洗脸水也留下来浇树。”经过多方支持,2000年在村民的帮助下挖了20多个大水池,终于解决了吃水用水难题。
“山上平坦处种树还容易点,但是有的坡度最大超过50度,最薄处土层仅有十几厘米,中间还夹杂着小碎石。”他的二儿子李光金说,种树时腰间必须绑着绳子,一头固定好防止摔下去。
缺资金,他就把林场抵押从银行贷款。然而,2015年曾遭遇了“种树滑铁卢”——一场严重霜冻让他的心血几乎付之东流。大量树木死亡,投资血本无归。他没有放弃,而是带着家人,扛起锄头,背上背篼,在林场重新开始造林。贷款不够用时,只能“以树养树”,办好采伐许可证将小部分长成的经济林木卖出变现,接着栽种新的树苗。25年来,李秀雄在林场投入了1000多万元。
他花了20年终于把600多万元贷款还完,银行的账还清了,但是欠森林的账他还在慢慢还。他在林场种了40余万棵树,还带动自己的子孙们大力种树。
“幸福靠山”,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立夏时节,驱车沿蜿蜒的盘山路行驶,登高远眺林场,山峦叠翠,满目尽是郁郁葱葱的林海,让人心旷神怡。
如今,也有人调侃他种树25年,青山变“金山”,有了“幸福靠山”。他总是淡淡一笑:“当初种树的想法就是想把荒山变绿,没想到资金投入太大,风险也大,不得已才想到以生态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的路子。”
为让荒山披绿、土地生金,他有使不完的劲儿。
随着生态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经济林为基础的产业初具规模。他让墨林附近百余位农民先后变成了家门口林场的“上班族”,村民周远东说:“每天的务工收入100元,上班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如今,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仍然时常构思自己的“生态蓝图”:2017年开始套种的1000亩油茶树已经开始挂果,今后增加套种1000亩油茶树,用“绿色经济”带动乡亲们增收。
荒山绿了,生态也好了。土地坎村村党支部书记谢晓英介绍:“从荒山到郁郁葱葱的森林,村里乡亲都是见证人。在李秀雄林场的带动下,周边乡镇新增种树1万多亩,白鹭、野兔、野猪、猫头鹰等动物都经常出没。”
李秀雄跟树打了一辈子交道,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他坚信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