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0 22:06 | 来源:河北文明网 2023-05-18 | 查看:176次
时敬华,女,1965年出生,威县“乱弹世家”乱弹第四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县乱弹省级传承人。40余年来,时敬华致力于乱弹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用一己之力,义务演出13000场,培养了100余名乱弹从业人员,成为一乡美谈。她参演的乱弹戏曲多次在河北电视台、邢台电视台演出,获得过多项荣誉证书,事迹多次被河北日报、邢台日报报道。
时敬华自幼受乱弹艺术的熏陶,威县南赵庄中学民间艺术学校毕业后,拜在乱弹艺人王金海、杨寿福、冯玉修、公爹冯丙清、叔父冯丙臣、白英等十几位老师门下,学习乱弹戏。她14岁在山东临清登台演出,18岁嫁到“乱弹世家”冯家,到现在整整传承了40多年威县乱弹。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她参演的乱弹戏曲多次在河北电视台、邢台电视台演出;在电影《有家》中配过唱乱弹的角色;受省电视台邀请,上过农民频道《绝对有戏》;获得过许多荣誉证书,并多次登上河北日报、邢台日报。
不怕苦难,传承乱弹艺术
时敬华所学乱弹是祖祖辈辈传承,曾祖父冯尚德是唱乱弹的知名艺人,爷爷冯玉梅、公爹冯丙青、叔父冯丙臣等等都是唱了一辈子乱弹戏,她幼时受到乱弹艺术的熏陶,喜爱艺术,并拜在十几位乱弹老师门下,学习乱弹,传承曲艺。在40年前,全县唱乱弹戏的演员所剩无几,为将乱弹戏传承下去,时敬华年年出门义务演出乱弹戏,当时环境艰苦,寒冬腊月时敬华带着几个月大的奶娃娃演出,冻得孩子脸上生冻疮。在最艰难的时候时敬华觉得:“如果我不将乱弹传承下去,我对不起老祖宗,对不起家人的代代传承,如果在我这一代不传承下去,威县乱弹这个古老剧种就有灭绝的可能性。”她的丈夫也十分支持她将乱弹戏传承下去:“宁可我给孩子讨饭吃,你也得把咱家祖传的乱弹传承下去,不但要传而且还要多教徒弟,我们要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报效国家,为国立功。”
在传承演出40年以来,时敬华一天也没脱离过冯庄乱弹剧团,每次演出她都是吃苦在前,为了传承演出乱弹戏,她抛家舍子,3个孩子在家煤气中毒差点丢了性命;带孩子外出演出时,道路难行曾不慎将老三摔成骨折;她母亲多次在县医院做手术,因为演出没有在母亲身边及时行孝;为了孝道老年人义务演出,她多次发烧,带病坚持演出。
日夜奋战,挖掘乱弹曲目《河东路》
《河东路》剧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河北威县乱弹之最,是威县乱弹史上最古老的活化石,但此剧目在民国时期就不唱失传了。为了老剧种的复兴,时敬华和丈夫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在外走访了上百个村、镇,询问乱弹20余位老艺人,老艺人有听说过《河东路》这部戏,但大多数人没见过。时敬华查阅大量资料,翻遍了全国各个剧种,也没有查到这个古老剧目。时敬华夫妇为了给威县乱弹创造奇迹,凭着一股异于常人的执着和认真,把《河东路》的人物、词句、唱腔、动作一点点挖掘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乱弹老艺人吴青全、李汝坤、吴保生、马玉琢、李汝山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把失传上百年全国独一无二的威县乱弹古老稀有剧目《河东路》挖掘成功。
时敬华为展演剧目《河东路》贷款出资出力。她在邢台、邯郸买衣、买相、买彩和道具,带领河北威县乐民乱弹艺术有限公司全体演员,经过两年的排练、整理,成功把沉睡了上百年的河北威县乱弹古老稀有剧目排练成功,并在2018年12月在固献镇沙河辛广场初次展演,并受到近千名观众的热烈欢迎。4年来免费义务演出200余场。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外出演出的机会逐渐减少,年近60岁的时敬华便在网络上学习直播威县乱弹,到目前已获得12000多名“粉丝”的关注。
出资带徒,“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2022年暑假,每个周末的清晨,在威县金沙河畔总会传来少年们训练的声音,村民们都知道,时敬华的戏曲课又开始了。2017年,为了让大家进一步感受威县乱弹的魅力,了解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时敬华和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了威县乐民乱弹艺术有限公司。在这一年,在为群众进行公益演出的同时,时敬华还自费开起了“有赏”学习培训班,前来学习的小学员可以得到一定的现金奖励。“学习戏曲对年轻人来说是门‘苦差事’,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更多的热情和耐心,给他们一定的奖励可以激发他们兴趣”,时敬华说,5年来,共吸收周外学员80余名,收徒12名,并坚持在每周末开课学习乱弹基本功。
“要把这项非遗传承下去,不能让这门技艺在我们手里断层。”时敬华还以师带徒的形式进校园进行展演,邀请中小学生到乱弹艺术展馆来参观,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乱弹、了解乱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孩子们学习乱弹的兴趣。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