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2-16 13:26 | 来源:南方报业网 2011-02-15 07:32 | 查看:1308次
去年四季度日本经济一年多来首次负增长,总量自1968年以来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据新华社电 日本内阁府14日发布初步数据,2010年第四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3%,按年率计算下降1.1%,是日本经济五个季度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日本内阁府同时公布的数据还显示,2010年全年日本实际GDP增长3.9%,名义GDP增长1.8%。按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万亿美元,在美国、中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三。这也是1968年以来,日本经济首次退居世界第三。
日本去年四季度经济负增长
数据显示,日本第四季度外需对GDP的贡献为负0.1个百分点,内需对GDP的贡献为负0.2个百分点。
外需方面,受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和日元升值影响,去年第四季度日本商品和服务出口环比减少0.7%,进口减少0.1%。
这一下降幅度低于一些经济学家预期。在彭博新闻社先前一份调查中,26名经济学家给出的下滑幅度预估值分别为1.6%和0.9%。
内需方面,受去年9月以后环境友好型汽车购买补贴政策等刺激消费措施退出的影响,民间消费支出环比减少0.7%。其中,家庭消费支出环比减少1%,但民间住宅投资增长3%,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0.9%。
法国农业信贷投资银行日本首席经济分析师加藤进(音译)说:“这只是受到(去年)第三季度刺激政策(结束)影响后的暂时下滑,不必对经济前景过度悲观。”
今年一季度或回复增长
彭博社援引26名经济学家预测数据报道,日本经济本季度有望恢复增长,增幅为0.6%。到2011年第四季度,这一数值可望上升至1.9%。
英国巴克莱资本公司日本首席经济分析师森田京平(音译)说:“这是暂时下滑,(后续)经济增长可能超过投资者对本季度和下季度的预期。出口下降低于预期,只要亚洲经济体持续繁荣,出口将持续增加。”
森田京平先前预计2010年第四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将下降1.3%。
日本第三大保险公司明治安田人寿保险公司经济分析师儿玉右一(音译)说,日本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长降至“最低”。美国等国经济复苏,将拉动日本出口和经济增长。
中国猛跑,日本表示“欢迎”
日本内阁府同时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日本实际GDP增长3.9%,名义GDP增长1.8%,是日本经济3年来首次年度增长。
面对中国经济增长,日本政府表示将利用这一机会,使日本经济受益。
经济财政大臣与谢野馨说:“作为邻国,我们欢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我们希望深化与中国间友善的经济关系。”
鉴于在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销量看好,日本通用汽车公司上周预计,2011年利润将增加40%;建筑设备制造商小松建设工业公司出于同样考虑预计2011年将收获丰厚利润。
“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仍存在发展方式粗放、人均国民收入不高等问题,需要冷静客观地对待。”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此前在发布中国2010年GDP数据、回答中国经济世界位次问题时曾这样表示。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表示。
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隐藏在GDP背后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增强综合国力,要让百姓更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和谐,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不能再重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蔡志洲说。
“逆转”以后怎么办?这是中日双方今后均需直面的课题。就日本而言,应该认识到,日中逆转的大背景是“中日共赢”的经济格局。中国如今不仅是众多日本企业的生产基地,同时正成为日本商品的最重要海外市场之一。
日方公布的2010年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占日本出口总量的三成左右。日产、本田汽车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均超过日本国内市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数据显示,如果考虑到经由第三国或地区进入中国市场的商品,日本去年对华贸易顺差高达2.1万亿日元。因此,中国市场对日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连日本经济财政担当大臣与谢野馨也对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表示“欢迎”,认为这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经济提供了重要“基础”。
就中国而言,“第二经济大国”的另一面是,人均GDP仍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按国际标准,仍是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让经济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局。能否圆满解决这些课题,将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可包容性和可借鉴性。
过去40多年来,日本头顶“第二经济大国”的光环,既享受到前20年高速发展带来的成功荣光,也体味到政策不当导致的“失去的20年”。在此期间,日本也面临伴随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污染、贫富分化、货币升值、贸易摩擦、资产泡沫等问题,其应对的成败得失无疑可成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重要镜鉴。
由此可见“日中逆转”这一新现象,既印证“中国的发展是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机遇”,同时也提醒中国要以日本为鉴,理性、冷静对待“第二经济大国”头衔,以发展增和谐,以国富促民富。据新华社
日本内阁府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美元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同期名义GDP少大约4000亿美元,自1968年以来首次让出“第二经济大国”之位。但在许多经济学者看来,中国顶多超过了“过去”的日本,却终究也要面对经济增长转型的压力。而要想赶上总能逃出大国周期之外的美国,无论中、日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受困“两头在外” 日本经济增长乏力
根据日本内阁府昨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且经季节调整后,2010年第四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3%,5个季度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无论是日本引以为荣的外需还是颇为倚重的内需都出现了下滑。
数据显示,去除物价变动因素,日本内需对GDP的贡献为负0.2%,外需的贡献为负0.1%。内需方面,受去年9月以后环保车补贴政策等刺激消费政策退出影响,日民间消费支出环比减少0.7%。其中,家庭消费支出环比减少1%;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对日本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去年第4季度日本商品和服务出口环比减少0.7%,进口减少0.1%。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社针对29家民间经济机构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机构认为,受外需增长提振,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有望重新回到增长轨道。但是,在许多经济学者看来,日本“两头在外”的岛国经济决定了它的脆弱,即使恢复增长势头,也很难恢复往日容光。一位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的资源需求在外,国际资源市场稍微的风吹草动都将抬高它的成本;同时,它的消费市场在外,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又将迅速影响它的市场。对于资源禀赋不足、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这真是一个难题。”而在经济复苏尚不明朗的今天,日本经济的短板决定了它今天的低谷。
仰仗“人口红利” 中国实现超越的重要原因
谈起中国今日的超越,许多学者却不认为是“奇迹”。“经济周期摆在这里,可以说中国超越日本与当年日本超越西德的路径有着许多共同点。”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石磊认为,“二战后重化工业的高投资拉动,是许多国家都在走的一条经济发展路径。日本走过了,没有找到新的增长极,所以衰落了。而我们正在走,所以我们增长得更快,从理论上来说就是这样。”
日本之所以能超越西德,一方面是由于为战争服务的经济增长还在持续,特别是军工业和重工业的快速增长,这是一切的基础。同时,相对强邻环伺的西德,日本的经济腹地在亚洲地区,市场更为广阔,同时也更有稀缺性,因此有了一轮经济的爆发性增长,奠定了近30年良性发展的势头。
“中国不也是这样吗?改革开放后,我们也大举投入重化工业建设,通过高投资来快速拉动经济,伴随着一轮全球再分工的过程,我们以自己的劳动力优势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石磊看来,“我们走了人家年轻时候的路,现在比人家中年的时候跑得快,这是很正常的。”
除此之外,巨大的人口红利也是我们能够摆脱日本岛国宿命的原因。
“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0,但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1倍”FT中文网的特约评论员认为,“尽管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但却足以让中国的GDP总量超越日本。”在汇丰银行(HSBC)驻香港的分析师屈宏斌看来,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样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穷的几个国家之一。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中国的人均GDP只有4300美元,中国能够在这种背景下超于日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在迈向顶级经济大国的过程中有着13亿人口。
“这么说其实不无道理,”石磊表示,“巨大的人口意味着大量的资源和市场,这正是中国能够超过日本的重要原因,根据我们的测算,中国的重工业化发展过程要长于发达国家,至少还要延续10到15年。”他举例说,东部实现了重工业化,还有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这是中国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发展的优势,区域发展不平衡背后正是阶梯发展的动力。
超长的重工业化过程只是在拉长中国转型的时间,却永远无法帮助中国躲过转型的难题。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中国和日本两国的GDP加起来都不及美国,我们与美国的差距并不仅仅是数量问题。在资源被不断重估的今天,如何实现产业转型是中日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此方面,日本走在了前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产业与区域经济学专家孙洛平认为,日本走的是集约型经济,资源利用效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统计显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日本超过70%,中国只有39%;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日本为3.5%,中国仅为1.3%,“而中国以往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房地产、汽车、进出口、地方招商引资(地方债)等几乎无一可以持续,转型迫在眉睫。”
“每单位GDP消耗的不可再生资源量,中国是日本的4倍,我们刚刚起步,而日本当前已经是全球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了。我们在贸易全球化中胜出了,但如果‘低碳全球化’应对不当,一切优势都将逆转!”林伯强中国目前城市化与工业化交织推进过程中有着巨大的能源需求。“要想将中国城市化率从现在的46%提升到2020年的62%,就意味着城市将净增3亿人口,相当于再造一个美国!”中国高涨的“碳需求”与当下的“碳减排”之间就有着必然的矛盾,如果不能提高技术水平,加快转型,中国外贸面临的将不再是几个行业利润下降的问题,而是在“碳壁垒”面前的全面崩溃。
在这场博弈中,美国却始终走在前面。“1972年石油危机后,美国率先降低了制造业的比重;1979年,里根推出‘星球大战计划’实际上在进行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久之后,信息产业、生物医疗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就为疲软的美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更对其他各国形成了制衡。”石磊认为,“我们有着日本所没有的优势,如何能走出日本所没有走出的路,就要看这‘十二五’的转型成果了。”(南方日报记者 钟啸)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