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文:“80后”女医师情暖艾滋病人

发布时间:2011-02-07 08:33 | 来源:中工网 2010-12-3 08:04 | 查看:2125次

  在无锡市崇安区疾控中心内,有个“晓文‘红丝带’工作室”,室长沈晓文是一名年轻的女医师。尽管她还不到30岁,很多人都亲切地叫她“晓文姐”。这个工作室成立才10个月,已成了艾滋病病人、感染者、高危人群的贴心组织。

  公开自己的QQ号手机号,随时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

  今年2月,无锡市崇安区命名了好几个工作室,晓文“红丝带”工作室是其中之一。这个工作室的工作非同一般,联系和服务的对象是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及高危人群。“80后”室长沈晓文说,工作室成员有18名医务工作者,大多是青年人,35周岁以下的就有13人。工作室还来了一批志愿者,他们都是热心艾滋病防治宣传的人员。

  “为了便于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及高危人群联系,我公布了自己的QQ号、手机号。”沈晓文说,几乎每天都有人与她沟通。平常只要一上网,她总会习惯性地打开QQ,遇到网友留言,她都耐心细致地回答。而她的手机也是24小时开机,遇到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及高危人群的短信,她也是每条必回。晚上,她的手机总会放在床前,哪怕在睡梦中听到短信声,都会爬起来看短信,及时回复艾滋病等相关人员问题。“越是到深夜,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越感到无助和可怕,这时他们便会发短信给我,希望得到一些帮助。”沈晓文说,对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已习以为常了。

  一批感染者找到希望,主动就业重新回归社会

  被家庭抛弃的他,现在有了两份工作。今年年初,无锡市民陈先生(化名)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拿到这一报告后,他惊呆了,随后,家人在恐惧中把他赶出了门。绝望之下,他辞掉了工作还成了一名“上访户”,想让政府帮他解决生活问题。“晓文红丝带工作室”的一名医生了解情况后,把他请进崇安区疾控中心,先给陈先生讲解了不少艾滋病患者活得很好的事例,并鼓励他树立信心,好好生活。一开始,陈先生一句也听不进,情绪抵触。这时医生就“骂”了他一句:“你成天在外面说自己是艾滋病患者,你的家人今后还怎么生活!”这句话一下惊醒了陈先生。走出崇安区疾控中心后,陈先生就去找工作了。后来,红丝带工作室又组织自强不息的艾滋病患者“现身说法”,这让一度失去生活信心的陈先生重新找到了希望,不久他就正常上班,还兼了一份工作,家人也重新接纳了他。如今,工作室的成员还定期到陈先生家串门,为他和家人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

  “死而复生”的他,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几个月前,崇安区新确诊了一例艾滋病感染者。这个王先生(化名)是一名“80”后的年轻人,一开始王先生无法面对自己的疾病,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敢告知。在他痛苦万分的时候,沈晓文给他打了电话。然而让沈医生没有想到的是,电话那头传来这样的话:“求求你不要打我电话了,我一接到你的电话就越来越感到自己快死了。”沈晓文很理解王先生的难处,也就不再给他打电话。而是经常会发给他一些鼓励的短信。一段时间后,王先生主动联系了沈晓文。这时沈晓文因势利导化解他的情绪,在QQ上与王先生聊了很多,隔几天就会发短信问问他的状况,并让王先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工作室有什么活动,都会主动联系王先生,什么健康讲座、野外拓展、烧烤等活动都会叫上他。“我好像是一个死而复生的人”渐渐地王先生与更多同病相怜的人走到了一起,也不再自闭了,恢复了往日的生活。

  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都愿跟“晓文姐”诉说

  “晓文姐!”在无锡市崇安区疾控中心,老老少少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称呼沈晓文。红丝带工作室联系的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及高危人群,也这样亲切地叫“晓文姐”。沈晓文确是一个热心人。有一次,为了给一个艾滋病感染者送报告,她下班后在单位足足等了好几个小时,让对方特别感动。沈晓文还利用休息日,组织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及高危人群参加各类健身活动。她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游玩。很多人都把沈晓文当成了知心姐姐,有什么不快乐的事也愿意向她倾诉,而她总能耐心地开导他们。

  今年夏天的一天,有一名感染者给沈晓文送来了一盒百合,这也是她第一次收到感染者的礼物。沈晓文跟对方说,自己做的是一名白衣天使应该做的事,对礼物婉言谢绝。没有料到对方生气了:“你到底把不把我当朋友,这是我单位发的,我们男人不需要,送给女性朋友比较合适。”听到这句话,沈晓文知道盛情难却,就收下了这份特殊的礼物。

  保护感染者或患者隐私做宣传常像“地下工作者”

  在与不少艾滋病感染者成了朋友以后,沈晓文了解到,他们心里都有这样一句话:“生命的长度天注定,生命的宽度我做主”。为了让他们坚强地生活下去。沈晓文经常组织志愿者去公共场所宣传防艾。

  酒吧、浴场等娱乐场所,晓文红丝带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经常会去,倒不是去娱乐,而是宣传艾滋病防治常识。对于一个年轻女性来说,一开始去的时候总觉得别扭,特别是去“男同志”的场所,刚去的时候的确很尴尬,男士们见到女性去了男浴场,也都发出尖叫。不过,在亮明身份后,大家倒也不觉得奇怪了,一切工作照常开展。几次接触下来,沈晓文就和这些高危人群成了朋友。去酒吧的时候,有时还会遇到一些男同性恋,他们有时也会主动提供“线索”,并在朋友圈中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如使用安全套等。在公共场所做防艾宣传,都是要进行“一对一”的宣传,而且工作的时候都是穿便服,在外人看来这更像一个“地下工作者”。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去酒吧都要晚上才能去,工作起来要特别小心,不能在公众场合暴露感染者或患者的身份。

  他们已没别的恐惧就怕受到社会歧视

  在接触了不少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后,令沈晓文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一特殊人群不少都没了死亡的恐惧,但他们更担心社会的歧视。

  有一位艾滋病患者染上了性病,皮肤严重溃烂也不去医院看,后来找到了晓文红丝带工作室。原来,该患者怕到医院暴露艾滋病的身份,怕受到社会歧视,迟迟不愿意去医院。患者甚至抛出了这样一句话“我不怕死,但我怕被人歧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沈晓文立即与市疾控中心性病门诊部取得了联系,给患者联系了医生,后来患者终于答应去看了。

  还有一位艾滋病感染者之前问朋友借了钱都不敢去还,并不是还不出钱而是怕受到歧视。此外,还有位在无锡工作的外地感染者,每次回老家连衣服都不让父母洗,吃饭也用独自吃,就连上厕所后都要用84消毒液消毒后才放心。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这些环节都不可能传染艾滋病。但在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眼里却格外重视和小心,他们太惧怕社会对他们歧视了。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