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童朝晖:拯救危重症患者生命刻不容缓(组图)

发布时间:2023-05-30 09:48 | 来源:首都文明网 2022-01-06 | 查看:319次

童朝晖

一、人物介绍

童朝晖,男,1965年4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30多年,童朝晖率团队建立了国内最完备的呼吸支持体系。2020年抵达武汉后他两天就把危重症患者摸查一遍,白天在ICU奔波晚上开会写方案分享给同行。他参与国家诊疗方案撰写、指导武汉20家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2000多人次,后又转战哈尔滨、吉林、青岛、石家庄等地,北京新发地疫情期间又在地坛医院指导危重症患者抢救工作,连续抗疫226天。

二、主要事迹

拯救危重症患者生命刻不容缓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被网友们亲切称为“重症八仙”之一。对于“重症八仙”这个褒奖,他常常乐着说:“我哪是什么‘仙’呀,这不过是大家的厚爱呀!”但他确实是一位多次与死神赛跑夺命的好医生。

童朝晖

从医以来,童朝晖始终践行为民宗旨,勇于担当作为,在SARS、H5N1、H1N1、H7N9、H5N6、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作为主任在SARS病房连续工作3月余,救治100多名SARS患者,无一例死亡。作为中央指导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于2020年1月18日参加武汉保卫战,挽救了大量危重患者生命。后转战哈尔滨、吉林等多地,支援并指导多地局地疫情歼灭战。连续抗疫226天,往返行程1.5万公里。2020年9月8日,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奖。

从德国学成回国不久,童朝晖就遇上了2003年的SARS疫情,那时童朝晖38岁。当时,大家对SARS的认识还很少,他就怀着“我是党员,我先来”的信念,承担了北京市SARS主检医师的任务,奔波于北京各大医院之间,对临床观察的患者进行筛查分检。后来,他又成为SARS定点医院的病区主任,创下了百余SARS患者无一死亡的战绩。他回忆说:“当年也是没想那么多,那会儿就是往上冲。”

在患者生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气管插管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也都是童朝晖主动请缨。这个操作感染风险很大,因为医生和患者脸对脸距离不足十公分,患者呼出的气体会直接喷到医生的脸上;要穿着防护服、护目镜、几层手套进行插管,对医生的基本功要求也很高;何况在十几年前,大家对强传染性疾病的处理经验少,设备和防护措施也不如现在这么先进,但是年轻的童朝晖就像他自己说的“想不了那么多,党员就该往前冲”那样,始终坚守在战疫前线。

童朝晖工作中

童朝晖与同事进行交流

童朝晖和同事沟通患者情况

童朝晖与同事沟通病人情况

童朝晖沟通患者病情

去年新冠疫情暴发,紧急关头,童朝晖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奔赴武汉。一到武汉,他就扎进隔离区,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把所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情况摸查了一遍。他每天深入临床一线,在武汉各大医院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在查房过程中,他发现有些医生不够专业,就提出了严肃批评。但事后他才知道,他们不是危重症专业医生,有的甚至不是内科医生,他们都是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紧急过来增援的。后来他说,“我虽然很心疼,但并不后悔自己的严格。对医务人员的严管,才是对患者的厚爱。和死神抢夺生命,靠的就是专业和严谨”。他手把手的把自己三十多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合适的气囊压力摸上去的手感,比鼻尖要软一点,比嘴唇要硬一点。”“搞危重症的,要有鹰一样的眼睛,发现患者细枝末节的变化。”不仅如此,在危重症病房里,他对监控仪器的线路、导管等摆放位置不合理的问题,也都逐一调整,并耐心给医生做示范解释,督促医务人员关注患者的每一个细节。就是这样,他经常在重症监护病房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从刚出生的婴儿,到九十多岁的老人,他与死神掰手腕儿,夺回一个又一个宝贵生命。

他结合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经验以及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新冠肺炎的诊疗规范、流程建议;提出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症医学需求等等。他的工作给全国医务人员诊治新冠肺炎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同时,针对疫情的变化情况给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资源配置等建议。

童朝晖除了负责指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六家医院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还要到武汉市及郊区30多家医院巡查。那段日子,他白天在不同医院的ICU病房之间奔波,晚上开会,写方案。忙碌之余,还及时整理发现和思考,写诊疗日记,通过媒体分享给全国乃至世界的同行。他提出的“每个医疗队都要建立临时党支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鉴于早期重症、危重症患者不断增多,预后不良,提出‘关口前移、积极救治’”等多条建议都被中央指导组采纳,还参与了第2-8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与第1-3版新冠肺炎的重症、危重症诊疗方案的撰写……多项任务压身,巨大的体力透支,让他一下瘦了8斤。但是,他觉得,这就是他的责任与使命:作为医生,就必须救死扶伤,护佑生命;作为党员,国有需要,就必须冲锋在前!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总结心得体会,撰写临床工作札记,发在自己的朋友圈,帮助国内外同行认识并战胜这个疾病。他的临床札记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追捧,医学论坛报、知识分子杂志连续刊载。同行们称赞他的札记“接地气”,“只有经常在临床才能说出这样的话”。童朝晖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及相关临床研究,探索激素治疗、免疫治疗、包括ECMO等呼吸支持治疗方案在新冠肺炎中的作用,并根据研究成果,不断优化临床诊疗方案。

他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症和危重型的诊疗方案、呼吸治疗流程,规范同行的诊疗行为;提出“关口前移、积极救治”理念,相关方案已写入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五、六、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此外,他还及时总结经验,撰写科研论文,并已在线发表SCI论文两篇。

童朝晖(左四)与北京三院医疗队合影

童朝晖与其他医护人员合影

童朝晖与同事在同济医院中法医院

疫情期间,他连续抗疫200余天,行程超过1.5万公里,辗转武汉、哈尔滨、吉林、北京、青岛多地,在他的指导和参与下,大量患者生命得以挽救。因为经验丰富、成果显著,他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作为第二个发言者,向总书记汇报了危重症救治工作。

从非典到新冠,童朝晖家人的鼓励支持一直都在,就连他的女儿也从小就是他的粉丝。SARS期间,他马不停蹄奔波,常常连续很多天不回家。童朝晖的爱人在国外读书,才8岁的女儿只能学着自己照顾自己。一天童朝晖像往常一样在医院忙碌,女儿托护士长留话,请他当天尽可能回家一趟。打开门的那一刻,童朝晖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原来那天是童朝晖生日,女儿用零花钱给他买了一个生日蛋糕等他回家,对他说:“爸爸,您辛苦了,祝您生日快乐!”新冠肺炎期间,童朝晖瞒着在异国求学的女儿奔赴武汉战场,女儿得知后发来的微信让他热泪盈眶:爸爸您是中国的脊梁,是我心中的英雄!您一定要注意防护,我们等您早日凯旋。无论什么时候,家里始终有一盏灯为您点亮!

2020年,童朝晖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发了奖章和证书。

童朝晖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客观公正地澄清事实,回应社会关切,普及科学知识,解答百姓问题,消除社会恐慌,积极正面地引导了社会舆论。看到国人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盲目悲观时,他接受央视采访,谈重症患者的救治,坚定百姓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百姓对双黄连等药物的动物实验结果盲目乐观时,他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媒体采访,提醒公众理性看待动物实验结果;在民众对患者会不会二次感染新冠肺炎存有疑惑时,他在中央电视台直播时谈病毒和机体免疫规律,抗体会持续半年,一般半年内不会二次感染;在大家对少数出院患者再次核酸检测结果转阳心怀不安时,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一过性核酸阳性不具传染性;患者对出院后如何康复表示困惑、存在担忧时,他根据SARS康复患者的随访经验,通过央视发声,肺功能一年内可以康复,坚定百姓战胜疾病的信心;有些话题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二名,话题浏览量达到8419.8万次。他发挥医学专家的专业特长,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