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6 22:23 | 来源:新华社 2023 05/15 20:44:54 | 查看:385次
还记得那群北上南归、全球瞩目的野象吗?
在野象老家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记者最近追到这个象群的最新消息:南归之后,“短鼻家族”野象健康状况良好,小象明显长胖了,象群吸收了新成员,然后一分为二,分成两群在不同区域活动。
专家介绍,野象是典型的群居动物,“野象分家”是象群健康繁衍的证明。在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的背景下,中国野象出现“婴儿潮”,象群不断壮大和分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志性成果。
小象长胖了、象群分家了
5月9日,临近傍晚,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彭金福不时举起望远镜观察远处的山林。他估摸着:“这个点大象该下山了。”
“短鼻家族”和“然然家族”的野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觅食(5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不出所料。过一会儿,20多头“巨兽”从树林中缓缓走出,优哉游哉地摇着耳朵、甩着尾巴,来到一片西瓜地里“大快朵颐”。
“大象一般傍晚5点多钟出来找吃的,早上八九点钟回林子里。”彭金福一边说着,一边操作无人机,接近象群,录像拍照。他的徒弟普永兵打开微信群,发出预警消息,提醒村民不要靠近。
亚洲象监测员彭金福(左)和普永兵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使用无人机监测象群(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彭金福和普永兵都是亚洲象监测员,负责监测大渡岗片区象群。他们通过路面监测、空中监测、热成像监测等方式掌握象群踪迹,为附近村民提供预警,并为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
象群饱餐一顿,到了玩耍时间。它们转到一个鱼塘边,几头野象滑到鱼塘里“洗澡”,在水里不停翻滚,吓得鱼儿都跳出了水面。在岸上,有的野象把水桶踢着玩,还有的争抢水管当玩具……
长期跟踪监测野象,彭金福能根据野象体型、鼻子、耳朵等特征识别这些“老朋友”。他介绍,这群野象多数属于“然然家族”,有7头来自北上南归的“短鼻家族”,包括4头成年母象、1头亚成年公象和2头小象,“小象比刚回来的时候胖了不少”。
“短鼻家族”和“然然家族”的野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觅食(5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21年,“短鼻家族”15头野象以一场罕见的长途旅行,引起全球广泛关注。象群历时110多天,行进1300多公里,最终在人们护送下,平安返回它们最初出发之地。
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监测室主任周晨浩介绍,自2021年12月9日回到原栖息地以来,“短鼻家族”一直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及周边活动。“冬春季节,它们主要在野象谷附近活动;夏秋季节,它们会到森林边缘的村寨觅食。”
持续监测发现,“短鼻家族”有时有个体离群或回归,有时吸纳新成员。2022年6月,“短鼻家族”一分为二,分成两群在不同区域活动。目前,“短鼻家族”已扩大到20头,其中13头活动在普文片区,7头与“然然家族”23头野象一起活动在大渡岗片区。
“跟其他象群相比,‘短鼻家族’不怎么怕人。”普文片区亚洲象监测员牛建成说,“可能是它们‘见多识广’,知道人类不会伤害它们吧。它们对人类也很友善,回来后没发生过伤人事件。”
亚洲象监测员牛建成(前)和同事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镇大窝塘村对“短鼻家族”象群进行路面监测(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短鼻家族’有几次还想北上,被我们用卡车堵路、投食引导给‘劝返’了。”牛建成说。有关部门对亚洲象适宜栖息区域进行了详细踏勘调查,结合村情和农事活动等情况,科学划定了亚洲象安全线,采取柔性引导策略,防止象群无序扩散。
象群出现“婴儿潮”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热带森林的旗舰物种,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濒危”物种。我国野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
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介绍,亚洲象是典型的群居动物,有较为复杂的社群结构,可以分为家庭、家族、氏族和亚种群4个层次,分别指成年雌象及其子女组成家庭;两个或多个姊妹雌象及各自子女组成家族,家族即人们常说的象群;多个家族可能会在短期内聚集形成氏族;亚种群则指同一区域内的各氏族总和。
两头小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玩耍(5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一个家族通常有8到15头野象,由最年长的雌象担任家族的首领,引导象群迁移、觅食和休憩。”陈飞说,当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规模,血缘关系较近的姊妹或母女会带着自己子女成立新的家族,寻找新的栖息区域,所以象群会有分家的现象。
“野象分家、合群都是正常现象,是为了满足个体及群体更好地生存繁衍。”陈飞介绍,亚洲象体型庞大,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水多,所以要不停地迁徙以觅食、寻找水源和补充盐分的“硝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家族可能会与别的家族合群,然后再分开。
据介绍,野象家族之间的基因交流是靠成年雄象来完成的,雄性个体成年后就会离开原生象群,这是亚洲象规避近亲繁殖和完成基因交流的自然机制。离群后几头雄象组成临时团体或者单独行动,等到发情期后再融入别的象群完成基因交流。
一头野象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一处鱼塘里“洗澡”(5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野象分家”反映出我国野象健康繁衍。1976年,云南野象数量仅剩下不到150头。2018年,同步监测发现云南野象数量约293头。而到2021年底,云南野象数量增长到360头左右。
2021年“短鼻家族”在北上途中产下两头小象;2022年初在野象谷活动的4个象群产下6头小象,在普洱市江城县活动的象群新添了4头小象……一线监测员反馈,活动在西双版纳和普洱境内的野生亚洲象群,近年来几乎每个象群每年都有象宝宝出生。
云南省林草局局长万勇说:“在全球亚洲象数量减少的大趋势下,云南亚洲象种群正进入快速增长期,象群出现了‘婴儿潮’。”
促进人象各得其所、和谐共生
“对于亚洲象来说,没有比中国更安全的国家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西班牙籍科学家阿荷穆萨评价,中国制定了非常好的亚洲象保护政策,成效令人瞩目。
在亚洲象分布区,我国已成立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098平方公里,持续加强栖息地保护,提升栖息地质量。云南还建立了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20年来救护受困、伤病野象30头,在亚洲象野外营救和遗弃小象护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这是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大渡岗乡的大象食堂一景(5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野象活动区域,尽管野象可能破坏庄稼,但村民仍对野象怀着善意和包容。44岁的王川家在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目前村子周围有2群12头野象活动。“村民看到野象来了,就远远地待着,不去打扰它们,也没有出现驱赶野象的情况。”王川说。
野象如果肇事,政府买的保险会理赔。万勇介绍:“云南将亚洲象喜食、受害面积较大农作物的补偿标准逐步提升,逐步改变山区群众弃收撂荒、象进人退,以及坝区群众抢收驱象的被动局面,保障群众利益,稳定野象食源,处理好人象矛盾。”
云南还给野象建“食堂”,修复改造亚洲象食源地9000多亩,种植象草、甜竹、粽叶芦等大象爱吃的植物。同时,强化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最大程度避免人象冲突。
此外,云南省成立了亚洲象保护专家委员会,统筹开展亚洲象及其栖息地调查监测、种群结构与遗传特性、人象冲突机制、环境地承载量、栖息地修复与食源地改造等系统研究;在新建基础设施中充分考虑亚洲象迁移廊道,避免其种群交流不畅;中国、老挝边境地方政府建立了亚洲象跨境保护机制,开展跨境保护合作……
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有序推进。万勇介绍,亚洲象国家公园将围绕亚洲象和热带雨林保护目标,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减量聚居、环境友好”的原则,规划亚洲象栖息空间,实施保护管理,促进亚洲象分布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陈飞说:“我们要实现人与象各得其所,人与象和谐共生。”
文字记者:伍晓阳、赵珮然
视频记者:孙敏
海报设计:段媛媛
编辑:刘羊旸、魏一骏、戚文娟、刘莲芬、程昊、邬金夫
统筹:方思贤、周咏缗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