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4 18:08 |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22年10月 | 查看:367次
顾惠君,女,1964年2月出生,群众,无锡市梁溪区五河社区居民。顾惠君37年如一日,悉心照顾患上全身性小儿麻痹症的女儿周明珠。她甘愿做女儿的双手双脚,让女儿跟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每天抱着女儿上下楼,结果落下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她鼓励女儿参与文学创作,做一名残疾作家;她风雨无阻十六年接送女儿参加“明珠有约”电台节目,让女儿在帮助他人中汲取力量,笑对生活;她在女儿病危时,面对医生、亲友的劝说从未放弃,学习吸痰护理知识,悉心照料女儿,与女儿生死相依、守望奇迹。近年来,顾惠君、周明珠家庭先后获评无锡市文明家庭、江苏省文明家庭,被《央视新闻》《中外文艺》《人民号》《江苏文明网》《现代快报》等媒体报道。
她心甘情愿,做女儿的双手双脚
顾惠君的女儿周明珠在18个月大时,被确诊为全身性小儿麻痹症。诊断结果对顾惠君无疑是沉重打击,但是她不放弃一丝治好女儿的希望。倾尽家中所有,又借债10多万元为女儿动了两次大手术,开了七次刀。但是病情没有丝毫好转,反而日益严重。女儿除了头部外,全身肌肉萎缩,脊椎严重侧弯,吃喝拉撒都需要照顾。周明珠因为心肺衰弱,每天不得不依靠呼吸机和药物维持生命。
顾惠君并没有因为女儿周明珠的重度残疾,而对她有半分的嫌弃,反而毅然决定放弃生育第二胎,给予女儿最完整的爱,她常和旁人说,她要做女儿一辈子的双手双脚。
要照顾一个全身瘫痪的残疾人谈何容易,顾惠君负责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三十多年如一日像照料婴儿般的照顾女儿起床穿衣,洗脸刷牙,上卫生间……有时一忙连自己吃饭都顾不上。丈夫周龙畅把妻子顾惠君的辛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主动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务。日子虽然艰苦,但他们把家布置得干净温馨,一家人其乐融融。
到了女儿入学的年龄,为了让女儿学习知识,跟健全孩子在一起成长。顾惠君决定送女儿去普通学校上学!每天顾惠君不仅需要骑十五分钟的自行车赶到学校送饭,还得从教学楼的三四楼把女儿抱下楼,再抱着走一段路去上厕所,再重新抱回教室,每次都累得气喘吁吁,说不出话,她还因此落下了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
她以爱为引,鼓励女儿文学创作
当看到女儿为自己的前途而感到迷茫时,顾惠君特意去书店买了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鼓励女儿成为像张海迪一样的残疾作家。在顾惠君的鼓励之下,女儿踏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周明珠坚持每天用一个手指,敲击电脑键盘完成一篇篇文稿,凭借着比常人多几十倍的努力,写下了10多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追寻梦的翅膀》《漫漫人生路》等文学作品。顾惠君则是她最忠实的读者,当女儿的文章被报社录用,刊登在报纸上,顾惠君捧着报纸喜极而泣,一读再读。
2006年,女儿幸运地被选为无锡都市生活广播公益助残节目“明珠有约”的特约主持人,顾惠君又回到了当初接送女儿上下学时的情景,十六年来每个周日都风雨无阻地接送明珠去电台主持节目。看着坐在直播间里的周明珠,顾惠君既欣慰又骄傲。
更令人感动的是,顾惠君一直教导女儿要善待他人,帮助他人,当女儿身体每况愈下,提出要捐赠眼角膜时,顾惠君虽心有不忍,却依然非常支持女儿的决定。2002年,周明珠成为筹建中的无锡眼库角膜捐赠的第一人。
她生死相依,用母爱再创生命奇迹
让人没想到的是,2012年厄运再次降临到这户不幸的家庭,女儿因为严重的脊椎侧弯,心肺衰竭,被送入医院抢救。身边有人劝他们放弃,因为即便女儿被救过来,照顾她也会比从前更加辛苦。但顾惠君没有动过丝毫放弃的念头,想尽办法挽救女儿的生命。
在周明珠处于弥留状态时,她无意识地喊着妈妈。顾惠君握着女儿的手,强忍着悲痛一声声应答着女儿。这一喊一应答就是八个小时,这样的情景,让在场的人们无不动容,流下了眼泪。三天的危险期,顾惠君在重症监护室外不眠不休,女儿终于有了清醒迹象,她压抑不住放声大哭。后来,只有初中文化的顾惠君天天跟在重症监护室护士的后面,恳求她们教她吸痰等护理知识。在众人不确信的目光下,在医护人员的劝阻否定下,顾惠君坚持把仍处于气管切开状态下的女儿带回那个日思夜想的家去照料。顾惠君始终相信自己的女儿舍不得他们,会为了他们好好活着。或许是这份永不言弃的爱感动了上天,回家休养两个月后,女儿成功拔管,恢复情况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再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周明珠说:“我知道,妈妈用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爱又一次为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面对重度残疾的女儿,面对生活的各种困境,面对他人异样的眼光,顾惠君从未被打倒,反而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更加感恩社会给予的帮助,乐于助人。顾惠君常对女儿说,“因为有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们家才有现在的生活,我们有能力也要帮助其他人……”顾惠君的品质和生活态度对女儿明珠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因为母爱的温暖,不断延续着明珠的美好未来。
顾惠君、周明珠家庭先后被评为无锡市文明家庭、江苏省文明家庭。顾惠君、周明珠家庭的事迹被《央视新闻》《中外文艺》《人民号》《江苏文明网》等报道。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