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4 18:47 | 来源:学习时报 2022年05月13日 A4版 | 查看:11534次
我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八一厂)工作了14个年头,最近我们家搬进了八一厂院内,就住在幼儿园的旁边。除了星期天、节假日,每天清晨都有甜润悠扬的《红星歌》飘来:“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对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这首插曲,不是百听不厌,而是千听不厌、万听不厌。影片中一个个精美镜头,也随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影片的主创李俊、陆柱国、刘江等艺术家,我不仅有幸认识,而且他们对我的工作还有过不少的指导和帮助。饰演潘冬子的祝新运和饰演椿伢子的刘继忠,我们更是老朋友了。前几天,影片的副导演师伟老师送给我一本她著的《人生掠影》,其中专门提到《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这些,让曾在八一厂从事电影工作的我感慨颇多。
(一)
电影既是综合艺术的体现,也是社会综合力量的展现。1972年八一厂决定把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电影,很快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并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当时,不论是军队还是地方,乃至整个社会,都对拍摄《闪闪的红星》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从上到下,从干部到群众,都投入了一股踊跃参与的热情。在挑选演员潘冬子和椿伢子时,导演组把北京市100多所学校二至五年级的小学生筛选了一遍,从班里到年级,再从学校到区里,层层选拔,最终在西城区新文化街二小和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找到了影片需要的“潘冬子”和“椿伢子”。
影片的外景主要是在江西省景德镇鹅湖拍摄的。当地群众像当年支持拥护红军那样,自发地组织起来给摄制组送水、送饭、送水果,踊跃争当群众演员。拍摄中,部队有一个连的兵力常驻摄制组参加拍摄,特别是拍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时,两个营的官兵现场保障。可以说,八一厂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使《闪闪的红星》拍出了“军味”。
(二)
《闪闪的红星》是一部标准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生动讲述了少年潘冬子在父亲参加红军、母亲英勇就义后,在党组织和革命前辈的正确引领下,通过与地主胡汉三的勇敢斗争,逐渐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影片以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主人公,精心安排故事情节、巧妙设置各种矛盾,将潘冬子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活灵活现。整部影片以红色为基调,突出了环境对人物成长的重要性,支撑起了这部经典电影的灵魂;以红星为主线,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和理想追求;通过映山红花的气氛营造,象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而且影片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清新而不失凝重,让人心情愉悦、自然而然地进入影片的境界,影片的主题也随之进入人们的心灵。
电影中,在潘冬子被胡汉三吊在树上毒打时,恰巧红军及时赶到。冬子的父亲潘行义告诉他:“是毛主席的队伍救了你”;当父子分别,父亲赠送一颗红星帽徽给了冬子,鼓励他“什么时候遇到困难了,想红军了,就看看它,有它给你引路,你这个儿童团员就一定能长成个红军战士”;冬子妈入党宣誓后的母子对话里,潘冬子天真而又坚定地表示:“妈妈,你是党的人,我就是党的孩子。以后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影片的主题音乐除了《红星歌》之外,还有《映山红》……就是这样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从公映到现在,始终好评如潮。当年的儿童成了今天孩子的爷爷奶奶,但他们仍愿陪着孙辈们再看《闪闪的红星》,并深得今天孩子们的喜爱。
(三)
尽管像大海捞
针一样把祝新运、刘继忠筛选出来,但他们还都是孩子。两个孩子接受了任务后,只知道高兴、兴奋和对电影的新奇,还不懂得如何塑造人物。而且他们从小没离开过北京,戏中的人物是江西山区农家的孩子,如何让他们快速缩小与农家孩子的差距,尽早适应山区的拍摄环境。对此,摄制组做足了功课。
在江西体验生活时,导演决定在外景地让两个孩子穿上剧组准备的服装,腰里挎上当地孩子们上山砍柴的小砍刀,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习砍柴、练习担柴,并特意请负责道具的同志给他们每人捆了两捆柴,让两个孩子担着柴走山路,有时还在山路上排戏。祝新运和刘继忠都特别能吃苦,肩膀压得红肿脱皮了也不哭不闹,第二天仍坚持去担。有人看了觉得很心疼,师伟则说:“再好的玉也需要雕琢啊。如果不教他们好好学习这些功夫,动作不熟练,细皮嫩肉地干起活来肯定不像样,不仅直接影响人物形象,也必然会影响整部影片的表达效果。”影片中几个孩子玩“打土豪”的那场戏,就是导演尽量发动他们自己去“玩”,在“玩”中去观察、发现和培养、激发潘冬子的感情。这场戏非常真实、灵活,在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中,一个活泼、可爱、机灵、顽皮的潘冬子形象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场重头戏,潘冬子的妈妈为掩护群众撤退,被胡汉三带领的白狗子放火牺牲在草房中。剧情要求潘冬子两眼望着熊熊大火,强忍悲痛,流着眼泪阻止试图冲出去救妈妈的革命群众。但是,通过眼神来进行情感表达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祝新运的眼泪就是怎么也流不下来。师伟就耐心地启发他说:“冬子,你妈妈被敌人用火烧死了,你能不能哭出声来呀,想一想那是你的亲妈啊。”“你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这部电影里可是大主角。你如果演不好,咱们这么多人的工作都得停止。”经过循循善诱的教导,祝新运逐渐进入状态,再拍时眼泪哗哗而下,仿佛真的看到妈妈牺牲,那种悲愤、心痛的感情,将整场戏推向了高潮。
拍摄《闪闪的红星》时,摄制组从编剧、导演、演员,到摄影、美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照明、烟火等,都是大家公认的精兵强将。但每个创作人员都没有个人名利得失的考虑,就是一门心思、聚精会神地把电影拍好。在寻找潘冬子、椿伢子时,大家顶着烈日乘公交车满京城跑,口干舌燥也不舍得买瓶汽水喝。剧本创作时,许多人都参与了讨论,并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但署名时只有王愿坚、陆柱国执笔,其他人甘当“绿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宋大爹与潘冬子乘竹筏顺江而下的那幅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壮美画景,就是摄制组第二次到鹅湖外景地拍摄的。原先这一段只是过场戏,剧本里只有“一只竹排顺江而下”一句话。于是有人向导演建议:“可否设计一个像《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打虎上山那样的场面?”导演和摄影师拍手赞同,最后就形成了那段经典场景:一江绿水、两岸青山、晴空万里、雄鹰翱翔,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电影《闪闪的红星》从策划、创作拍摄到宣传发行,已经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部影片可以说深深影响了几代人。作为一名电影人,现在我每天看着幼儿园那些幸福欢快的孩子们,多么希望再有一部新时代的《闪闪的红星》。
(作者系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党委常委、生产部主任)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