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3 22:05 | 来源:新华网 2023 02/23 10:13:01 | 查看:1378次
新华网武汉2月23日电(夏国燕、刘生辉)电影《金刚川》讲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们用血肉之躯守桥和架桥的悲壮故事,将70年前金城战役带回人们的视野。在湖北宜昌市猇亭区,就有一位亲历金城战役的老兵。提到“金刚川”,93岁的张凤山说,“那样的场景我都亲身经历过……”
1950年,刚满20岁的张凤山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家乡湖北出发到天津整训半年。1951年,他被编入志愿军68军203师607团二营五连入朝作战。
金城阻击战前,张凤山作为班长被批准火线入党。“大战前一天晚上,指导员带领我们在党旗下庄重宣誓,第二天就扛着步枪上了金城阻击战战场。”张凤山说,或许明天就会牺牲,但他依然抱着必胜的决心投入到战斗中。
电影《金刚川》中,志愿军某部队必须通过一条名为金刚川的河流,赶往金城主战场。志愿军要过桥,美军不断炸桥,志愿军最终用人体作为桥墩架起一座“炸不断的桥梁”。
像这样的战斗,张凤山已记不清在朝鲜战场经历了多少次,但有三场战斗他刻骨铭心。
第一场战斗便是在金城阻击战中。敌军发起全线进攻时,张凤山所在部队正在整训,负责金城周边几个山头高地的警戒,连防御工事都来不及修建,就仓促投入战斗。
“我们基本是在毫无遮拦的阵地上,以血肉之躯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作战。”张凤山回忆,敌人进攻不分昼夜,团长只得带着警卫人员、团部工作人员和炊事员都上了阵地。一场战斗下来,张凤山所在连队100多人,只剩他和指导员以及另外一名战士3个人活了下来。
张凤山回忆,敌人的炮火像下雨一样,自己万幸活下来全靠阵地上一块巨石遮挡,并在指导员带领下坚持到援军到达。
张凤山第二场难忘的战斗是在东线反击战中。当时,张凤山所在连队和兄弟部队一起抢占了两座山的制高点,任务是守住山后的重要交通要道——一条即将封冻的河流以及河上的大桥。
“战前动员时,团长告诉我们,要做好长时间坚守的准备,像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守住交通要道。”张凤山说,为做好背水一战的准备,他们深挖战壕,打通了山洞和坑道。
战斗打响后,敌军上有飞机,下有坦克,战场上到处都是弹坑。志愿军部队伤亡很重,张凤山身边许多战友都牺牲了。
“我们40多人坚守在一个山洞里,白天守住洞口休息,晚上再把丢失的阵地夺回来。”这种白天失、晚上夺的拉锯战将敌人打得气急败坏,并残忍地向山洞投放毒气弹。坚守在山洞里的39名战友全部牺牲,张凤山因在外执行任务而幸免于难。
第三场战斗是在中线夏季反击战中。为进一步打击敌人,志愿军发动夏季进攻战役。张凤山所在部队长途行军,抵达敌后要地,堵住敌人后撤之路。
“白天一个团的部队伪装秘密前行,晚上急行军穿越敌占区,按时赶到了阻击阵地。敌人发现退路被堵,对着我们就狂轰滥炸,步兵勾着腰向我方阵地进攻。”谈起这场战斗,张凤山神采飞扬,“敌人炮火猛烈的时候,我们早就躲进掩体了,炮火一停我们再发起反击。几个回合下来,敌人掉头就逃跑了。”
也正是在这三场战斗中,张凤山立下三次集体二等功。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张凤山留在朝鲜援建,两年后回国。1956年,他随部队转业到陕西咸阳国棉一厂工作。离休以后,张凤山同老伴回到湖北宜昌市猇亭区居住。
在张凤山家中,军人精神深入骨髓,并一代代传承下来。他的后辈从小在红色教育中长大,孙子张昱军校毕业,如今也穿上了军装,2021年在部队荣立三等功。
战火远去,张凤山也年事渐高,许多往事都模糊不清,但他对自己那两百多张照片的故事如数家珍。那些黑白照片背面还有清晰的标注,有的是战友的名字,有的是战场地点,有的是朝鲜民众生活,有的是留朝援建时的场景……
那些并肩奋斗的战友和峥嵘岁月,镌刻在这些黑白照片里,也永远存在于张凤山的记忆中。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