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7 20:15 | 来源:新华网 2022 11/26 12:29:43 | 查看:652次
◆ 2017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 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实施,提出以河道生态整治和河道外两岸造林绿化为重点,建设汾河等河流生态廊道。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在汾渭平原区等重点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 按照“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布局,山西全面推进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汾河生态发生沧桑巨变。
◆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万家寨引黄工程已累计向汾河生态补水20.6亿立方米,相当于144个西湖的水量。
◆ 经过不懈努力,汾河流域自2020年6月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之后,2021年21个国考断面全部提升到Ⅳ类及以上水质,今年上半年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52.4%。
◆ 山西系统梳理汾河流域防洪短板,启动实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对汾河干流,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流经市、县、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支流,以及去年秋汛洪灾水毁严重的支流共67条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 为提升汾河休闲功能,太原市修建了篮球场、足球场、沙滩排球场等各类健身场地60余处,体育健身步道18公里,总面积约8.5万平方米,平均每天有超过3万人参与健身。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2000多年前的优美诗句,描绘出汾河的壮丽风光。
汾河,又称汾水,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她纵贯山西南北,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被称为三晋“母亲河”。汾河自古以来就是重要航道,留下“泛舟之役”“万木下汾河”等经典场景。由于流域内过度开发,汾河生态曾遭受很大破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一些河段甚至出现断流。
2017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察看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情况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实施,提出以河道生态整治和河道外两岸造林绿化为重点,建设汾河等河流生态廊道。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在汾渭平原区等重点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2017年1月通过的《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首次从法律层面保障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2022年1月,《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出台,在规划与管控、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方面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
2018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实施《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关于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加快实施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决定》等一系列方案措施,为汾河保护与治理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山西省打响汾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攻坚战,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综合施治,努力使汾河逐步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成为滋养沿线群众的幸福河。
视频《摄影师眼里的汾河之变》
【“一泓清水”见证生态巨变】
初冬时节,汾河两岸树木林立,清澈的河水沿着宽阔的河道源源不断注入黄河。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场保护母亲河的战役在山西打响。按照“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布局,山西全面推进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汾河生态发生沧桑巨变。
跨流域调水统筹兼顾。行走在林木成荫、层峦叠嶂的汾河源头,俨然一幅江南水乡风光。汾水自管涔山流出,沿着蜿蜒河道至宁武县头马营出水口,与奔涌而来的黄河水汇合,共同沿汾河河道流向下游,滋养着山西中南部地区。
治理汾河,首要任务是让“水量丰起来”。山西坚持治标与治本兼顾、近期与远期结合,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汾河水少、断流等问题。
为解决汾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山西实施引黄济汾、引沁济汾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建立汾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截至2022年6月30日,万家寨引黄工程已累计向汾河生态补水20.6亿立方米,相当于144个西湖的水量。
设立保护区涵养水源。秋末冬初,位于娄烦县境内的山西汾河上游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空湛蓝,林茂水清,多种水鸟翩跹起舞。在80后娄烦居民李成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门口的河水是浑浊的,水流也不大。如今,汾河水哗啦啦地流淌,水也变清了,沿线植被越来越茂密。
汾水长流,不仅靠开源节流,还要靠涵养水源。山西加强水源区保护,在汾河干流源头和4个主要支流源头设立保护区,加快流域重点泉域保护区和河源保护区内煤与非煤矿山企业有序退出。
同时,山西在沿线地区大力实施“关井压采”,严格控制流域内地下水开采。2016-2020年,仅太原市就关闭了城市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407眼,压缩地下水开采量7700多万立方米。
精打细算全流域节水。在确保汾河生态基流的同时,汾河沿线坚持节水优先,明确水权,形成全流域节水新局面。
记者在汾河中游沿汾村庄走访了解到,农业灌溉正在变“大水漫灌”为“精打细算”,管道输水、滴灌等节水措施普遍应用,有条件的地方还利用再生水回用农业。
介休市罗王庄村的400多亩农田全部实现了中水灌溉。“光农业用水这块,村里一年就能节约汾河用水18万立方米。”村干部杜润锁说。
山西明确,汾河流域内用水单位用水量超过用水定额的,应当限期实施节水改造;工业企业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汾河流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增加节水品种,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先进灌溉技术,完善灌溉工程的配套设施和渠系防渗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
“一断面一方案”系统治污。针对汾河污染顽疾,山西持之以恒开展攻坚,努力让汾河“水质好起来”。
山西坚持“一断面一方案”,科学谋划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实施精准治理、科学治理、依规治理。太原市清徐县南白石河是汾河的二级支流,也是一条季节性河流。过去,沿河村庄雨污合流,污水入河、淤泥堆积,南白石河成了一条“臭水沟”。去年以来,截污纳管、清淤疏浚、污水治理等一批工程性治理项目相继展开,南白石河的污染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为加强汾河沿线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2021年山西新建污水管网1710公里,自2020年起开展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四年攻坚行动,目前已完成管网改造3093.8公里,最大程度减少雨天生活污水溢流直排。山西织密监测网络,在汾河流域建设100余座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全流域跨县界水质24小时在线监测全覆盖。
经过不懈努力,汾河流域自2020年6月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之后,2021年21个国考断面全部提升到Ⅳ类及以上水质,今年上半年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52.4%。
如今,以汾河谷地为中心的地下水水位连续多年回升,汾河重现“流水哗啦啦”,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太原市民在汾河景区锻炼身体(2020年5月12日摄) 詹彦摄 / 本刊
【推动治理法治化、科学化、制度化】
夏秋时节,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张宏伟,一直在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建设工地忙碌着。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过去汾河两岸的坝体是水泥和石头砌筑的,不仅割裂了生物之间的联系,也不美观。现在汾河两岸建设的是缓坡绿植,贴近自然,更加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汾水治,三晋安。汾河治理,一直是山西治水的重中之重。
进入新时代,山西把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持续发力推进理念升级、规划升级、机制升级,汾河进入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治理的新阶段。
——切实转变治理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开展综合治理。山西明确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然恢复为主的理念,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堤内外系统治理。汾河流域内,按照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的治水思路,同步推进矿山治理、造林绿化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恢复、土地综合整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六大工程。
2020年,山西启动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建设,目前已完成90%以上建设任务。“项目旨在修复河道水、陆生态空间,恢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营造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项目建成后,河道岸线将恢复自然之美,最终实现‘风光美起来’。”山西汾河流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祁文军说。
——创新法治监管,促进汾河系统治理提质增效。沿汾河上中下游的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6个市探索开展汾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以“水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受奖”“用水总量不超限”为目标,实行水生态环境考核、奖惩。
在开展“清河行动”、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的基础上,山西针对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实施汾河沿线“清废行动”。针对汾河流域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环境的水事违法行为,水利部门与法院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工作协调联动和有效衔接,全面加强汾河流域法治监管。
由于历史原因,汾河介休段沿河一些工业企业厂房、煤场挤占河道。在清理过程中,水利部门联合公安、检察院等部门整治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2022年5月20日前,3家企业涉及妨碍汾河河道行洪的生产厂房和煤场被彻底拆除。
山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杜咏梅说,通过综合施策,汾河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明显提升,治汾工作更有保障,治理效能加速释放。
【力保汾水安澜惠民生】
今年盛夏,《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汾河新绛段干流堤防治理达标工程的施工现场调研,看到这里一派繁忙景象。
5月12日工程开工之后,施工人员昼夜不息,确保在7月份主汛期来临前将堤防加固完成。看着汾河大堤一天天变高、变宽,新绛县古交镇王村村民姚国朋心里无比踏实。“去年下大雨,汾河发大水,把地都淹了。现在看着这堤修得牢靠,就不用提心吊胆了。”
历史上,汾河水患多发。自明弘治十四年有记载以来的500余年间,汾河流域共发生洪水240多次。去年10月,山西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汾河中下游多地受灾严重。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山西系统梳理汾河流域防洪短板,启动实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对汾河干流,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流经市、县、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支流,以及去年秋汛洪灾水毁严重的支流共67条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筑堤固坝、疏浚河道,战酷暑、防疫情,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整治工程在汾河沿线铺展开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已开工72项。至7月初,乌马河清徐段、象峪河清徐段和榆次段等8项水毁严重项目以及汾河干流新绛、稷山、河津三段的重点建设内容已全部完工。
治水保安澜,兴水润民生。随着系列治水兴水措施见效,汾河正在由“害”变“利”,“水瓶颈”渐成“水支撑”,不断惠及沿岸群众。
水利兴,则农业兴。靠着汾河水,流域旱地变水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有了更多保障。晋中市平遥县南良庄村,过去只能用“发黑还不时有味儿”的汾河水浇地,庄稼产量不高,地力也受影响。汾河水质改善后,玉米产量增加了,村里的酥梨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如今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
有了“水支撑”,汾河沿岸城镇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临汾市启动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通过实施河道生态治理修复、道路交通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和城镇化建设等工程,推动一批城镇群迅速崛起,产业转型升级步入快车道。
汾河变美更聚集了人气,为广大农村群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汾河源头忻州市宁武县,持续多年的生态修复措施扭转了当地脆弱的生态局面,越来越多的沿汾农民吃上“旅游饭”,开民宿、办餐馆、卖山珍,收入从“只够糊口”变成“能在城里买房”。
汾河治理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注脚。如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汾河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沿岸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黄土地上“绣”出水乡美景】
最爱汾河夏秋时,一川锦绣入目来。漫步汾河太原城区段,远眺青山如黛,近观碧波粼粼,岸边植被覆盖,游人悠然自得。到了夜间,造型多样的跨河桥梁亮起灯带,与沿岸灯饰交相辉映,绚烂无比。
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三面环山,一水中分”的美誉,如今锦绣太原的美景正在变为现实。
近年来,山西沿汾各地坚持治河与置景并重,在黄土高原上“绣”出一幅江南水乡美景。“风光美起来”的汾河,不断增强沿汾城市吸引力、影响力,为沿河群众增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综合治理,打造城市绿色长廊。持续治理汾河干流,太原久久为功,目前已完成全长43公里的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并在两岸植绿造景,建成一道纵贯城市南北的“绿色长廊”。
对于发源于东西两山的九条汾河支流,太原实施综合治理,统筹完成河道治理、雨污分流、道路建设等工程,让臭水沟变成景观带。“现在的汾河,已经成为太原人的‘会客厅’。”年过六旬的摄影爱好者胡文晋说,外地来了客人,都要到汾河公园走一走。
环境提升,助力全民休闲健身。为提升汾河休闲功能,太原市修建了篮球场、足球场、沙滩排球场等各类健身场地60余处,体育健身步道18公里,总面积约8.5万平方米,平均每天有超过3万人参与健身。
治理完成的太原汾河景区,成为备受市民欢迎的休闲健身场地。每到周末,汾河景区的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里,健身爱好者跳跃追逐,挥洒汗水;岸边的健身步道上,人们或健步如飞,或闲庭信步;露天泳池里,水花翻飞,白浪迭起;儿童游乐场中,孩子们滑滑梯、玩沙子、荡秋千,尽情嬉戏……
去年5月,贯穿汾河景区全境的自行车道正式开放,在太原市民中掀起一股骑行热潮。色彩明艳的红蓝车道上,一辆辆自行车穿梭而过,成为城市一道美丽风景线。
“在这里能够心无旁骛地骑行,不用担心有机动车横穿马路,远离了汽车喇叭的噪音。很高兴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地方。”太原清控创新基地企业员工张百信对记者说。
挖掘历史三晋文脉浸润人心。汾河之变,既是生态和经济之变,也蕴含着历史文化传承。在沿汾各地精心打造下,汾河正成为一条延续三晋文脉的人文长廊。
如今,流连汾河边,可观赏晋侯鸟尊雕塑领略先秦技艺,可在台邰治水壁画中一睹先贤风采,可在雁丘旁体悟元好问发出的“情为何物”之叹,还能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长廊里遍览三晋历史上的璀璨群星。
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宣传接待科科长郭凡介绍说,太原在综合治理的同时深入挖掘汾河传统文化,厚植城市底蕴。选取过去连接汾河两岸的渡口区域,打造“汾河晚渡”景点,让“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的古晋阳胜景以崭新面貌重现于世。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临汾市在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着力打造以洪洞广胜寺、大槐树和襄汾丁村、尧都尧庙等景区为龙头的文化旅游走廊,让根祖文化、丁陶文化、尧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一条大河,承载着黄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西省委书记林武表示,山西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确保行洪安全,守护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刊于《瞭望》2022年第48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东辉 晏国政 魏飚 马晓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