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衍富:退休后积极投身志愿服务21年的热心老人(图)

发布时间:2022-11-09 12:03 |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20年6月 | 查看:252次

事迹:退休后积极投身志愿服务21年的热心老人

简介:滕衍富,男,1947年生,原南京市浦口区石桥乡副业公司退休职工。1999年退休后,滕衍富牵头成立老石桥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室,带领老干部开展未成年人“五防”教育和防护监督工作。2011年,他办起石桥居家养老院,四处奔波争取社会资金支持,为孤寡老人打造温馨家园。2019年,他又投身村文明新风尚理事会建设,每个工作日都在高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服务。

“我的爷爷大字不识,我的父亲也不识两个字,我出生后第三年新中国成立了,我不仅上了学堂还读到了初中毕业。那时的初中生可了不起,后来还在乡里当上了干部,这都是共产党带来的,是新中国带来的,所以多为党做点事,多为国家做点事,多为老百姓做点事才心里舒坦。这也是报恩吧,送人玫瑰,留有余香啊”。这一番话初听起来感觉有点老套,但出自这位73岁的老人之口,出自于一位离职20多年的乡村干部之口,让笔者觉得朴实厚道,并为之敬佩。

居住在星甸街道高庙村的退休乡村干部滕衍富。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每个工作日在星甸街道高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能见到这位心存感恩之心的老人。他个头不高,有些清瘦,但身穿着志愿者红色的马夹显得格外的精神,谈吐之间更显现出一份热情和明事理的心态,说起他今生所做过的事,脸上充满着快乐。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当村文明新风尚理事会调解员和宣传员的工作,也是他退休后的第三个岗位了。无论是退休前的大队会计还是水利技术员,也不论是退休后的自办居家养老院,还是筹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室,还是如今的村文明新风尚理事会成员,他总是爱岗敬业,退休不褪色,保持着吃苦在前,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在帮助他人中获取快乐。

参加工作时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就想尽快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64年初中毕业的他回到了生产队,因为是当时农村为数不多的有文化的青年,很快就担当上了生产队会计。心存报党恩的他在生产队工作不久,就找到了当时大队革委会领导表达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念头。那是1965、66年,正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因为动荡,他入党的事情就被耽搁下来。也因为他是初中生,在生产队当会计仅三个年头,就被下放到农村的华东水利学院的教授看中,跟着学习水利工程的测量与设计。农村修桥铺路、建泵站造渠道,他一边学习技术,一边向专家们介绍情况,争取为家乡多创造一些建水利工程的机会。1979年当时的公社成立了水利站,他就被调到水利站工作。挑河提、筑大坝,挖水库,还支援秦淮河修建工程,每到一处,做工程、忙建设,他带领的团队总是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在评比中,他的团队总是获得先进单位,他也总是被评为先进个人。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始终不忘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党组织的考验,那年他光荣的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99年,乡镇机构改革和区划调整,53年的他积极响应政府的安排提前离岗退养。由于区划调整中的人事变动和档案不全等原因,他和另几位同事的应有的待遇没有落实到位。“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所以在组织面前就不能计较个人得失。”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做通了同事的工作,大家接受了现实,愉快的离岗回家了。但回家了他没有去安享晚年,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为了家乡的孩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他们有什么闪失我们这些做长辈的情何以堪?我必须要为他们做点啥。

退下来之前的一年,他目睹了村里的一个孩子溺水而夭折,这事让他一想起心里就会打寒颤。那一年暑期,三个12岁的孩子在家门口的野塘里戏水,其中一个孩子落入深处沉到塘的底部,溺水身亡。他和乡亲们打捞两个小时才把孩子的尸体捞出水面,全庄上人几乎都为这个孩子哭泣和惋惜,赶回家里的父母更是痛不欲生。

星甸街道老石桥镇是南京市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村镇,父母外地打工孩子的家庭监护、教育基本是没有能力的隔代老人来承担。溺水的、发生交通事故的、还有被雷击毙命的这里都发生过。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每个家庭的希望,我是他们长辈,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孩子我必须去做点事,不能再让这些悲剧发生。”退休那年九月,他就牵头成立了老石桥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室,他带领几个老干部开展了防火、防水、防电、防雷、防交通事故的“五防”教育和防护监督工作。他主动联系供电局、交警大队等相关安全单位的专家,走进校园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每到节假日,他带领几个同事时刻伴随孩子左右,提醒上街过马路的孩子要一慢、二看、三通过;提醒孩子在家里不能玩火碰电,提醒孩子的爷爷奶奶安全用火用电。石桥地区有山脉也有空旷的农田,是容易产生雷电地区。他年轻时在打谷场亲眼看见一个18岁的村姑因雷雨中抢收粮食,当场被雷电打死。耕牛被击倒,房屋被击着火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一故事包括如何避雷的知识,他为孩子们讲了有一百遍。为了防止万一,他还是在容易出雷区竖起标牌。寒暑假期孩子们在家里时间较长,为了孩子们有一个活动的场所,他也能掌握孩子的动向,他利用自己书法写得好的特长,还找来几个绘画老师在家中办起了免费书画培训班。孩子们用的笔墨纸张都是他个人购买、免费提供,这项工作他坚持了九年。九年中,他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室评上了南京市六好关工委,更重要的是九年里村里没有出现一起儿童非正常死亡事故,青少年参与的刑事案件也没有发生一起。

如今,这批当年在他免费书画工作室里培训过的孩子们,有的已经上了大学,每次回家乡看望他时说,他们的字写得好,老师表扬、同学羡慕,每听到此话他高兴的想个孩子。“安抚好了孩子,该关心身边的老人了。”这是他退休后的第二个岗位。

我还能有些退休金可家乡很多老人生活的很困难,为了他们不能闲下来。星甸街道是浦口区最边远的街道,与安徽和县、全椒接壤,被称为浦口的“西伯利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年轻人基本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生活。特别是一些年纪大、身体不好的老人,因生活不能自理和无人照顾而煎熬着。早几年在床下摔倒的,生病去世无人知晓的事都有发生。看到这样不应该有的场景,听到这些不应该发生的故事,他痛心之余,办起了居家养老院。

然而,家人知道了这一想法后,没有一个同意的:“你这把年纪了,哪有精力去做这样的事。”做老人的事吃力有时不讨好,还要担风险”、“我们家吃喝不愁,你好好安享晚年吧”……“他们都是我的老兄老姐的,看到他们有时饭都吃少不上嘴,我能安逸的过好晚年的日子吗?”。他决心一下,牛都拉不回头。征得政府相关部门的同意和支持,他利用村里的几间公益房开始筹建居家养老院。搞装修、购设备,还动员几个乡亲前来做服务员。2011年,经过他半年时间的努力,这个边远地区首家居家养老院---石桥居家养老院终于开业了。这其中他吃了多少苦、自掏了多少腰包,他自己也说不清。刚开始几个服务员的每月的1000劳动补助费他自己一分没有,他还要自己掏钱垫付给他们。为了争取社会的支持,他们经常去企业和社会人士家中说明情况,争取他们的爱心支持。看到他的一片热心自己却不拿一分钱好处,感动之余一些私营企业的老板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难,有些老板还长期定期向这个养老院捐献爱心。

居家养老院很快成了这个地区失独老人、无人照顾老人温暖的家。老人们不仅在这里吃得饱,住得好,而且每到佳节还能领到节日礼品和零花钱,每年春节还能拿到压岁钱。庆广英老人的儿子与儿媳离婚后,儿子就出走外地,老人一个人在家里孤独生活,冬天没有人给他添置衣服,老人常常裹着被子不离开床沿,出门上街都成了老人的奢望。他知道情况后主动把老人接进居家养老院,给老人买来了羽绒服,冬天里老人终于能穿上保暖衣出门晒太阳了,也能跟其他老人一道上街去玩了,老人逢人就说:养老院比他儿子好。老人88岁那年冬天,生命垂危,他提前为老人准备好了寿衣,临终前帮老人洗擦身体,并亲手为老人穿好衣服。老人去世后的第二天,老人们亲属来吊唁老人时,看到老人遗容穿戴整齐,面容干净,见到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都一一跪谢。

石桥居家养老院由开始的几个人,不到一年增加到了20多人,两年后就达到了80人。为此,石桥居家养老院被评为南京市三A级养老院,在浦口区小有名气。2016年石桥居家养老进行了提档升级,规模更大了,设施设备也进行了更新,他主动提出把居家养老交给社区来管理,他愉快的说,这是因为自己的管理理念、知识面跟不上新的要求,为了让老人们在新时代享受新的更好的服务,必须交给有能力的人来管理,他不要分文的离开。这一次他能闲下来吗?家人着实为他松了一口气。

人要脸树要皮,好的村风民风,是一个地方的脸面和口碑,我要为生我养我的家乡树起良好的新风尚而出力。

星甸街道高庙村居住人口基本由姓滕的、姓狄的和姓刘的三大姓组成,他是土生土长的高庙人,他热爱这块土地,热爱这里的乡亲,这里一直拥有着淳朴的村风民风。前几年,由于地方区划整合高庙村由五个村合并而成。人口多了,姓氏复杂了,似乎给居民人与人之间,村民与干部之间的关系也添了几分杂乱。村干部布置工作开个大会都难。有时村民大会因争吵而不欢而散,这样不正常的的风气让他这位老村干部非常痛心。特别是去年刮起的一股歪风,一些家族以建祠堂为名,非法建起了住宅式墓地,一时引起了上级部门的不满和关注。村里立即成立文明新风尚理事会,他不顾自己的年迈,主动担任理事会成员,并积极配合街道和村里积极开展工作,宣传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理念。按照要求必须把原有的住宅式墓地拆除,把现存的骨灰搬进街道新建的公益式的纪念堂安放。这是一件触动村民先人骨灰安放习俗的民间大事,可以说是件难上加难的事,但当他知难而进,主动到村委会请缨上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的想法一出,家里的老伴可不答应了:“你都是要入土的人了,怎么你能牵头做村民痛恨的事呢?”“这类厚葬陋习,是影响我们村的良好风气的,我是一名老党员,这个节骨眼上不能退缩?”

他首先从家里的侄子开始上门做工作,可提到要从祠堂里迁出祖坟一事,过去一直听话的侄子翻了脸:“大伯你是为了在村里那点好处连我们亲情都不要了吧!”“我退休这么多年没有拿过村里任何好处,可是村民委员会是我们大家的村民委员会,大家都要维护,我们滕家世世代代不做违法违纪的事,不干违反国家政策的事,这事已经认定违法违规那就必须纠正。”几次的苦口婆心,几次的针锋相对,家里的侄子终于明白了事理,在迁出的保证书上签了字。第二户做的是家里的表弟表妹家。第一次上门做工作,话刚说出一半表弟就火了起来,砸了茶杯还掀翻了桌子。“我今天既然来了,就不怕你们发脾气,你们就是打我一顿,我的话还是要说的,文明社会、新的时代我们那些旧思想、老封建就必须抛掉,我们不按政策办事我们的生活怎么会越来越好,我们的下一代怎么才能有新生活?”。家里的人思想工作做通,村民们也就服气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仅三个月时间住宅墓地整治工作全部完成,建成的公益式纪念堂彻底解决了村民们为离世的先人安放骨灰难的难题。他这三个月中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吃了多少苦和委屈?只要他自己知道。“村民们满意了,他觉得吃再多苦,受再大委屈都是值得的。”

眼下村文明新风尚理事会做的事更多。他是村民们信赖的老党员,村民们喜欢的志愿者,他坚持上门宣传移风易俗,推行减办红白喜事,刹住了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的不正之风,树立了文明新风尚,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从53岁退下来再干,到今年73岁的20年里,他的奉献助人行为在经济上没有一分钱回报,可穿着红马甲行走在街头和村民家中的他总是乐呵呵地说:“这20年他收获了助人后的喜悦,收获了两个儿子都有份好工作,两个孙子都考上了好大学,这是多大的恩报啊!”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