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明:退而不休帮助20多名青年农民成功创业的老党员(2图)

发布时间:2022-10-31 23:00 |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21年1月 | 查看:385次

事迹:退而不休帮助20多名青年农民成功创业的老党员

简介:张玉明,男,1944年生,盐城市建湖县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 张玉明奋斗在农业战线30多年,退休后不改初心,76岁仍坚守在建湖县关工委“三扶两创”一线。他先后编写农业科技资料100多期、书籍3本,举办集中技术培训400多场,听众逾6万人次。16年来,他强忍病痛,几乎每天奔波在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技术、传授致富经验,成为20多名青年农民的“创业导师”,帮扶他们走上小康路、致富路。2020年10月,当选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张玉明

张玉明帮助青年农技工作者开展知识培训

张玉明,男,194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盐城市建湖县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

他奋斗在农业战线30多年,退休后不改初心,想青年农民之所想、帮青年农民之所需,76岁仍坚守在建湖县关工委“三扶两创”一线。他先后编写农业科技资料100多期、书籍3本,举办集中技术培训400多场,听众逾6万人次。15年来,他强忍着病痛,几乎每天奔波于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技术,传授致富经验,成为20多名青年农民的“创业导师”,帮扶他们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残疾青年赵宏成在他的帮扶下创建了家庭农场,现在年纯收入80余万元。2019年5月当选“全省‘三扶两创’工作‘最美五老’”,2020年9月,他被评为“盐城好人”;同年10月当选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新华日报等媒体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他奋斗在农业战线30多年,退休后不改初心,想青年农民之所想、帮青年农民之所需,16年来忍受病痛奔波于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技术,传授致富经验,成为20多名青年农民的“创业导师”。他叫张玉明,是盐城市一位高级农艺师,76岁仍坚守在建湖县关工委“三扶两创”一线。2019年5月,张玉明被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关工委授予 “全省‘三扶两创’工作‘最美五老’”称号。

扶志坚定创业信心

张玉明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从小就对农民有着深厚感情。高中毕业后,他回家乡务农。1964年,张玉明参加水稻专家陈永康主持的水稻育秧现场会,这次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科技对发展农业的极端重要性。随后,他报考苏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致力于水稻、小麦高产栽培及其配套技术示范推广。2004年退休后,张玉明不甘心荒废专业技术,不愿意无所作为守清闲,积极投身“三扶两创”工作,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创业致富竭智尽力。

2004年9月,刚退休不久的张玉明因身体不适去医院就诊,偶遇左腿患有残疾的赵宏成。当时赵宏成父亲刚刚因病去世不久,母亲卧病在家,妻子抛下不满周岁的儿子离家出走,家中还有一个弟弟尚未成家。“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下10万元债务,不到3亩自留地和13亩承包地是家中唯一收入来源。”回忆起当时家庭的困境,赵宏成说最窘困的时候,过年时家里连二两肉都买不起。生活的窘迫让赵宏成十分沮丧,张玉明决意帮他一把。

扶贫先扶志,首先要激发青年农民的创业信心。只要立志奋斗,困难总会被克服。你家有十几亩承包地,种好了就能改善生活,种多些还能发家致富。没有技术我来指导,不要你一分钱。”在医院里,张玉明的一番话,给赵宏成打了一剂“定心针”。

从那以后,张玉明每天骑车往返于建湖县城与瓦瓷村。后来因为每日往返太麻烦,他索性自掏腰包在赵宏成承包田附近租了房子。一直到2019年,15年间,赵宏成的承包田扩到哪里,张玉明的住处就搬到哪里。“以前种地都是看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施肥打药也都没什么概念。是张爹爹帮我精心选取稻麦品种,种什么怎么种,用什么肥料和农药,他都一一亲自把关。”根据赵宏成的实际情况,张玉明亲自为他的承包田定制种植方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宏成承包田规模越来越大,由2005年的45亩逐步扩大到2011年的751亩,遍布建湖、阜宁两县的三镇五村。在张玉明的精心指导下,承包田产量逐年上升,去年小麦亩产达500公斤,连片杂交粳稻亩产达950公斤。

16年里,赵宏成承包的每块田都遍布了张玉明的脚印,他对每块田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这块田去(2019)年收了923公斤杂交粳稻,它旁边那块是968公斤……”今(2020)年自入夏以来,天气多阴雨,持续低温寡照,张玉明担心“凉夏”天气会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这个夏天他几乎每天都要亲自到田间地头查看水稻生长情况。站在田边,张玉明对每块田的收成如数家珍。

扶技增强创业底气

在张玉明眼中,帮扶青年农民创业的重点在扶技,用自己的技术为他们撑腰壮胆,激励他们不畏艰难,敢于创业。

“以前种地都是看村里人干什么就做什么,没有技术概念。张老帮我设计稻麦品种布局,就连在什么地方买种子、用什么农药拌种、什么时间施肥都为我考虑好了。”赵宏成说,通过张玉明手把手教学,现在他基本学会科学种植。

为减少因天气原因造成的损失,张玉明搜集当地50多年来的气象资料,研究气候特征,分析小麦最佳播种期。2016年,建湖县梅雨连连,一般种田大户小麦大都发了芽,产量低、质量差,1公斤只能卖到1.2元左右,而赵宏成等人经张玉明指导,避开梅雨收割,1公斤可以卖到2.12元,每亩收入是一般农户2倍左右。有村民称赞:“张老爷子摸着菩萨眼睛种田,包赢不输。”

“除了提供技术,张爹爹还鼓励我成立家庭农场,并为农场发展出谋划策,让我放远眼光,把农场做大做强。”家庭农场稳步发展后,赵宏成还创办奔达秸秆专业合作社,年可收购秸秆2万吨;置办6台套烘干设备,兴办粮食烘干合作社,年可烘干粮食1万余吨;购买自动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治虫小飞机等20台套农机具,创建春龙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合作社再加上400多亩承包田和100多亩蟹塘,小赵现在手握5棵‘摇钱树’,年收入能有80万元。”赵宏成事业成功,全家过上好日子,张玉明心里充满骄傲。

跑到不能行动为止

“帮扶青年创业,敲敲边鼓、喊喊口号扶不出名堂,必须全身心投入。”这是张玉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除了赵宏成,张玉明还先后为建阳镇、近湖街道、钟庄街道、芦沟镇等地多个家庭农场、农业试验基地、专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进行技术指导。每到农忙时节,张玉明总是天天骑着电瓶车来回奔波在各个镇村之间,有人帮他算过一笔账:张爹爹一天骑车超过50公里,每年超过200天在乡下,16年来总里程可绕地球3圈多。为提高效率,他通过电话与当地种粮大户联系,不定期踏田指导,对较远的阜宁县、射阳县以及临海农场的种田大户,使用手机视频传授高产栽培技术。

坚守帮扶一线不仅奔波劳累,还要自己补贴各种费用,但张玉明从未计较,对他来说,最大的考验来自病痛。16年间,他在下乡途中发生过3次车祸,还因心脏病、脑梗等疾病先后6次住院,2次躺在手术台上。每次出院后,家人都劝他回家养老,他总是口头答应,出了医院“坚决不改”,继续奔波在田间地头。

“高产是田块的根本,只有实现高产农民才会有高效益。”今年年初,张玉明在为钟庄街道种田大户周宽花做技术指导时,培育了72亩试验田,争取达成水稻亩产超1000公斤的“高产梦”。“最高亩产已超980公斤,就差最后临门一脚了。只要一天没达到这个目标,我就一天不停下。”看着田里长势喜人的水稻,张玉明坚定地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