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9 18:46 |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22年7月 | 查看:297次
事迹:10年获得8项国家专利全部免费授权应用的森林守护者
简介:王旭辉,男,1976年生,中共党员,无锡市林业总站滨湖分站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1996年工作以来,王旭辉始终铭记“守绿”之志,在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10年内钻研获得国家专利8项,并全部免费授权厂家,生产出的产品不仅在省内广泛应用,还在安徽、吉林等地推广;他探索建设“云协同”新模式,还在省内首创通过监控、投保等方式,为滨湖古树名木办上“身份证”,穿上“防护服”。
王旭辉,男,1976年5月生,中共党员,无锡市林业总站滨湖分站高级工程师。1996年工作以来,王旭辉始终将“守绿”之志铭记于心、化作为行,在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他10年内获得了国家专利8项,并免费授权给厂家,生产出的产品不仅在省内应用,还在安徽、吉林等地广泛推广;他探索建设的“云协同”新模式,减小了森林防火日常工作压力,提升森林火灾防控效率;他还在省内首创通过监控、投保等方式,让滨湖古树名木有了“身份证”,穿上了“防护服”。在这些“智慧产品”的加持下,王旭辉工作期间滨湖区未发生一起较大以上森林火灾(单次森林火灾受害面积不超过1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始终在0.3‰以下,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草根发明家”“立足岗位勤耕耘,守绿护林显智慧”的敬业之心。
作为奋战在林业工作的“排头兵”,26年来,王旭辉始终将“守绿”之志铭记于心、化作为行,在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王旭辉10年内获得了国家专利8项,并免费授权给厂家,生产出的产品不仅在省内应用,还在安徽、吉林等地广泛推广;他探索建设的“云协同”新模式,减小了森林防火日常工作压力,提升森林火灾防控效率;他还在省内首创通过监控、投保等方式,让滨湖古树名木有了“身份证”,穿上了“防护服”。在这些“智慧产品”的加持下,王旭辉工作期间滨湖区未发生一起较大以上森林火灾(单次森林火灾受害面积不超过1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始终在0.3‰以下,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草根发明家”“立足岗位勤耕耘,守绿护林显智慧”的敬业之心。
走山穿林摸底数 一个个足迹踏出守山印记
滨湖区山林面积10.4万亩,是江苏省18个Ⅰ级森林火险区之一。王旭辉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秉持着一份守绿之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之姿投身到林业资源保护工作。
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个水壶,是王旭辉工作之初的三件必备品。为了尽快摸清家底,他只要有时间,都会跑到滨湖的林间“巡山”,渴了喝一口自带水,累了就靠着大树歇歇。不管走得多累,只要有查不到或查不清的地方,他就绝不停步,因此常常走得腰酸腿疼脚打泡。爬山登高,孤身独行,风吹日晒……他从未有过畏惧。随身携带的木棍是王旭辉“武器”,林间的虫子和不知名的林木,也会为他的穿行之路增加点小难度,一个个叮咬包,枝叶划破衣服留下的血口,为他留下了一个个“巡山”印记。
白天“巡山”后,晚上他又挑灯夜战,写下当天的日志,重点标记不明白的地方,通过翻阅书籍和请教老同志的方式,尽快掌握林业知识。最后,一本本汗迹斑斑的笔记本见证了他的足迹,一幅幅滨湖林业的“地图”印刻在了他的心间。
节假日期间,总能看到王旭辉忙碌在工作岗位上的身影,“越到这样的假期节点,我们的森林防火越不能松劲。”他觉得,市民出游期间拉下的一个小烟头,就可能是一个大隐患,为此他总是在节假日期间放弃休息,带班定期检查各镇、街道森林防火工作。
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他深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森林防护管理体制机制尤为重要,为此,王旭辉牵头组建了滨湖区专业森林防火队伍,配备专业森林消防设备,积极开展“引水上山”建设,主持编制了《滨湖区区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还组建了全区护林防火通讯网络系统,在无锡市率先实现了引水上山工程全覆盖。在王旭辉工作期间,滨湖区先后获得全国、省、市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等荣誉。
盯着问题做研究 “草根”也有大发明
如何守护林业安全,一直是王旭辉最牵挂的大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王旭辉觉得守好这些绿色的关键在于抓好“根”,为此,他总是盯着工作中的问题搞创新,让一些“发明”立好守林的根。
在刚开始的“发明”中,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深入山林、深入地头、请教“老者”、请教“环境”,特别是在第一个发明“景观生态灯具”时,王旭辉组织了一个小队在短短几天内爬遍了无锡的主要山头,发放了调查问卷几千余份,前前后后制作了几十种样式才得到满意的结果。
王旭辉还会把生活中的巧思秒想与工作难点结合起来,迸发出一个个“智慧产品”。曾经,如何有效做好护林宣传也是王旭辉工作中面临的难点。一次开会的间隙,当王旭辉走过一道自动门时,一个灵感突然在他脑海里电光火石般的闪过:“是不是可以发明一个类似有人经过就能触发装置进行语音播报的系统,为过往人员即时普及护林防火提醒和知识”。有了想法后,他立即联系厂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一周对该原理的研发和试验,第一代防火宣传语音播报器成形了。“第一代播报器设计了萌虎和道杆两种造型,通过太阳能板供电,利用红外传感器感应进入林区人体的热量,及时播报语音提醒,播报内容还可根据需要‘量身定制’。”
基于滨湖上山公路不多,一旦发生火情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消防灭火物资运送到火场的实际,王旭辉与马山的农林专家围绕“蓄水于林”课题一起集思广益,“便携式雨水收集器”发明“应运而生”了。
“发明的原型是以前农村中常见的大水缸,考虑到小孩在山上玩耍时存在安全隐患,我们重新进行设计改造。”王旭辉记得,当初设计产品时,对蓄水缸体材质的选择也颇费了一番功夫,最后,经安全性能反复验证,一款玻璃钢体的材质经受住了“考验”。
在实际应用中,“便携式雨水收集器”技术通过在山林深处建造地埋式玻璃钢蓄水池,利用雨水收集装置将自然雨水引入蓄水池池体。发生森林火灾时,通过专用的出水管将水源输出进行灭火,一旦单个蓄水池内水源用讫,可通过建设在不同位置蓄水池的层层接力,将水源运往火场直接灭火,大幅提高水源灭火的机动性能。2020年,滨湖在前期试点应用的基础上,将蓄水池建设作为惠民实事工程投入建设。
因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王旭辉在10年间创下了8项可用于森林防范宣传、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利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守林“草根发明家”。
创新步伐不停歇
更多“智慧元素”在护林点滴中闪现
“在探索中获得灵感,在发明中找到快乐,在贡献中实现价值。”10年8项专利,王旭辉探索“智慧管林”的步伐并没有停歇,他依然与时俱进,让更多的“智慧元素”在滨湖护林的点滴中“闪光”。
以自然资源监管平台为基础,立足物联网技术探索建设的涵盖“一端、一库、两系统、一展示”的“云协同”模式,就是他探索提升森林火灾防控效率的有益尝试。
“两系统”中的智能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安装在林区的探头设备及无人机采集林区的影像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由后端软件进行烟火识别,一旦发现疑似火情,自动定位并告警。防火指挥决策系统可及时、准确掌握森林火情并提供决策功能,包括火灾发生前的监测、预报,火灾发生后的火点定位、火源分析、蔓延分析、态势标绘、救援路径规划以及后期的损失评估等。
王旭辉表示,“云协同”模式依托滨湖区现状形成了符合滨湖特色的预测精准、防控有效的“云协同”森林火灾监测防控体系,对森林防灭火工作做到“精准打击”。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上,王旭辉也有“小窍门”。多年来,滨湖采取生物、物理防治、化学等综合措施,防治松材线虫病疫情,组织专业队伍开展疫木清理工作,借助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开展全覆盖疫情普查,松材线虫发生面积发生率持续下降。同时,还注重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控工作,由于措施得当,滨湖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始终处于有虫无害的良性状态。
“古树名木作为‘绿色文物’,是一种不可替代、难以短时间再生的珍贵资源,这项工作不容忽视。”在推进“两山”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王旭辉提出,通过监控、古树名木投保的方式强化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对做好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显著意义。现如今,印刻有专属二维码的每棵古树名木都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身份证”。2020年以来联合太平洋保险公司,滨湖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古树名木保险项目,对部分生长于村落、居民住宅区中的古树名木进行了投保工作,现已为15棵古树名木购买了保险,为其施救费用及第三者责任赔偿提供了保障。
心底无私引好路
“独门绝技”变“共享资源”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王旭辉觉得,只有把“独门绝技”变为“共享资源”,才能让产品发挥更多的作用,让滨湖、无锡、江苏乃至全国各地,都能把守林的防护墙筑得更牢。早在王旭辉发明之初,就有厂家表达购买意愿,他都给予免费赠予,他觉得发明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使命,更是责任。目前,这些专利产品不仅在省内应用,还在安徽、吉林等地广泛推广。
“守绿”工作是代代人需要为之努力奋斗的“大工程”。王旭辉深耕林业二十余年,深知这份伟大的事业不是一朝一夕,更不可能由三三两两人解决,需要久久为功,不仅要做“开路人”还要做好“引路人”。
从业20余年来,他在不断提高站位、科学谋划工作、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不断增强自身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群众意识。无论是日常和年轻同志交流还是日常实地与群众交流,他都把“守绿”放在心头:向年轻同志、护林员等分享森林防火“小窍门”;做好传帮带,帮助年轻同志在林业工作中把握学、思、践、悟等关键环节,锤炼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增强协调能力、落实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宣传方式向群众科普护林防火知识;现身说法指导专业队伍提升森林火灾扑救水平能力、指导森林安全隐患重点等等。“我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点‘微不足道’,但是当亿万个‘微不足道’汇聚在一起,将会形成一道坚实的城墙,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王旭辉如是说。他表示,接下来还将把对工作的热爱持续转化为科技手段的“输出”,为“智慧管林”建设“加码”,不断提升滨湖森林资源管护的精细化、立体化水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