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8 20:09 |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22年2月 | 查看:575次
事迹:36年无微不至照顾公婆的农家媳妇
简介:刘爱红,女,1967年生,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兴隆村村民。1986年婚后,刘爱红除了操持家务、养育子女,还主动承担起照顾残疾患病公婆的责任。2014年,婆婆病情加重、几次告危,刘爱红日夜守在床前照料。婆婆病情稳定后偏瘫在床,她每天为婆婆梳头、洗衣、倒便盆,照顾地无微不至。如今,90多岁的公婆在她的陪伴下安享晚年。
刘爱红,女,1967年1月生,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兴隆村村民。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媳妇,多年如一日地服侍因抗战致残的退伍公公和智力二级伤残且偏瘫的婆婆。公公因伤有后遗症,需要拄拐并常年服药,婆婆身体不好,老公忙于农事。30年来,刘爱红承担了照顾两位老人的重担。不论再忙再累,她总是准时准点给公婆做饭,洗衣收拾,任劳任怨。2014年,婆婆因病偏瘫且近两年病情几次告危,为方便照顾两位老人,刘爱红日夜守在床前,在她的耐心细致照顾下,婆婆转危为安,95岁的公公精神矍铄。百善孝为先。刘爱红30多年的孝道感染和带动了周边乡邻,孝老敬老在兴隆村蔚然成风。2021年11月,当选“盐城好人”。
任劳任怨,儿媳撑起半边天
在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兴隆村,提起刘爱红,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大好人!特别孝顺。”“不简单!这么多年任劳任怨服侍公婆。”“她公婆有福气啊,遇到这么好的儿媳妇。”
1986年,刘爱红与兴隆村村民袁志亚结为夫妻,婚后与年近古稀的公婆一起生活。刘爱红的公公袁东山是一名抗战老兵,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斗十余场,轻伤多次、重伤4次。在一次战斗中,袁东山的左大腿被子弹击中,形成贯穿伤,就此落下了病根。婆婆张贵英身体一直不好,属于智力二级伤残,常年要人照料,而丈夫忙于种地、打工,常年在外奔波。一个大家庭的琐碎事基本全落在刘爱红一人身上。尽管家境不富裕,但是好在家庭关系融洽,在刘爱红和丈夫的辛勤劳作下,生活也逐渐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日子也越来也有盼头。
无微不至,公婆就是我爸妈
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一场厄运从天而降。刘爱红丈夫的大哥遭遇车祸,不幸去世。本就身体不好的婆婆因伤心过度,病情加重,又因脑积水压迫神经导致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也逐渐开始不认人。公公年事已高,遭受打击导致旧疾复发,无法下地行走。那段时间,刘爱红经常宽慰两位老人,“二老放心,从结婚那天起,我就把你们当成父母一样看待。只要我不倒下,肯定把你们服侍好、照顾好。”刘爱红掷地有声的承诺,让两位老人在悲痛之余又感到一丝欣慰。从此,为婆婆梳头理发、洗衣洗澡、倒便盆就成了刘爱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她的照顾下,老人身体竟逐渐好转。走进刘爱红公婆的房间,不管床铺还是桌子,都干净整洁,没有任何异味。尽管婆婆偏瘫多年,坐在专用残疾椅上,但是衣服得体整洁、一丝不乱。95岁的公公拄着拐杖坐在一旁,提到儿媳妇,脸上便露出赞许的神情。
不离不弃,三十年尽孝床头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刘爱红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就这样,刘爱红30多年如一日,吃苦耐劳,节衣缩食,不辞辛苦地照顾着公婆。为了逗婆婆开心,哄她多吃一点,刘爱红还自拍给婆婆喂饭场景的视频,在手机上放给她看,引得老人哈哈大笑。婆婆因为病情恶化,常常连家人都不认识,但刘爱红总是一口一声“妈”亲热地叫着。
为了全身心照顾老人,她从不出远门探亲访友,有空就陪婆婆拉家常,说心里话,不让婆婆感到孤独寂寞。婆婆夜里3个多小时就需要小便一次,夜夜睡不好便成了刘爱红的常态,但她毫无怨言。刘爱红说:“自从婆婆偏瘫,公公身体也不太好后,我很少外出,也很少回娘家了。每次回去探望父母,都是当天去当天回,从没过夜的,为的就是夜间能够及时照顾公公婆婆。”婆婆几次病情告危,刘爱红坚持不放弃,日夜守在床前,“没有刘爱红,她的婆婆早不在世了。”“是啊,这个儿媳当的比闺女还贴心呢。”周边乡邻都对刘爱红赞赏有加。
从青丝到白发,但刘爱红总说:“这件事情放到谁身上都会一样的。公公当年为了顾大家,上战场作贡献;我现在为小家,服侍老人作贡献,是一个儿媳应尽的本分”。她用不离不弃谱写了孝老爱亲的时代赞歌,用无怨无悔将人间大爱撒在盐阜大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