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3 21:40 | 来源:新华网 2022 07/12 18:53:55 | 查看:980次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题:儿童溺亡悲剧频发需共筑防溺水安全网
新华社记者王凯、谢樱、赵叶苹
夏季到来,全国多地发生多起溺水事件,少年儿童不幸溺亡时有发生。近年来,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发布预警通告,部署指导预防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
此类事件为何“屡防屡现”?如何彻底堵住溺水安全漏洞?对此,新华社记者进行了采访。
夏季儿童溺水悲剧频发
7月4日,江苏省泰州市几名少年在江边戏水,造成2人溺水身亡;同一日,江西省抚州市一名15岁少年私自下河游泳,不幸溺水身亡;6月26日,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文澜江和北部湾交汇海域发生一起溺水事故,共造成4名未成年人死亡……
据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6%,平均每天有88个孩子因溺水死亡。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医学教研室主任李湘民介绍,人溺水后大量的水和异物进入呼吸道,会导致呼吸道严重堵塞出现窒息,还会刺激喉部引起痉挛导致呼吸抑制甚至心脏停搏,这两种情况都会致人死亡。
图为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在组织防溺水救援培训。(受访者供图)
据青岛红十字搜救队队委会成员高玉瑞介绍,搜救队每年都会实施多起溺水救援,其中溺亡事故不在少数。
“夏季天气炎热,孩子们又喜欢玩水,增加了溺水事故的概率。”高玉瑞说,从业9年来他已参与数十起落水救援事故。今年以来参与水域救援10起,其中1起溺亡。在这些事故中,12至17岁的少年出事故较多,这些落水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自己或者结伴下水游玩,没有家长陪护。
“池塘、水库看似平静,有些地方水看起来很浅,实则危机四伏。水底不起眼的淤泥、水草可能就是儿童溺水的罪魁祸首。”高玉瑞说,在他参与的溺水救援中,以野外河道和池塘居多,其中池塘溺水占到溺水总数的一半以上。
儿童溺水缘何屡现
业内人士说,儿童溺水悲剧之所以“屡防屡现”,避险意识淡薄、防溺水教育和监管缺位,成为引发悲剧的主要原因。
“宣传教育、避险意识不入脑,这是防溺水工作的一大难点。”海南省教育厅学校安全工作处副处长王卫红说,溺水多发于农村地区,学校虽进行了安全教育,学生仍没有引起重视。家长的安全避险意识也很淡薄。
“年轻家长因为玩手机等忽视了看管,孩子一旦发生溺水,几分钟人就没了。”湖南省儿童医院院长肖政辉说。
多位中小学教师表示,每年暑假前学校都会下发一封防溺水须知的家长信,并要求家长签名提交回执单,“有的家长签了回执单但忽视了提醒,老师反复督促甚至造成一些家长反感。”
一位农村小学校长说,学校每年在暑假前都会用广播重复“喊话”,班主任也会在班级多次强调,但学生到底听没听进去“不好说”,效果并不算理想。
此外,王卫红等认为,一些具有中高风险隐患的水库、水塘、水井、鱼塘等缺乏有效监管。有的地方对隐患排查整治不深入,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力度不大,“蜻蜓点水”式地走形式、走过场。
共同筑牢防溺水安全网
“防溺水工作关键是防患于未然。”肖政辉说。
高玉瑞等业内人士建议,各地应明确属地管理责任,重点加强农村地区无人看管的平塘、水库、矿坑等排查巡控,完善重点时段、重点水域专人值守制度,一旦有人落水可以立即营救,切实做到“有人巡、有人管、有人防、有人救”。
此外,还应加大预防溺水宣传力度,尤其是对学生、家长的安全教育要更加重视。
图为青岛红十字搜救队进入校园开展防溺水救援培训。(受访者供图)
“当前防溺水安全教育注重‘量’的同时,应更注重‘质’。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让孩子们喜闻乐见、入脑入心,将安全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中。”湖南省怀化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说,宣传教育还需进村入户,全方位弥补教育宣传短板。
海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建议,应加大对中小学生游泳教育的普及和培训,逐步推进高年级学生掌握自救和科学救人的技能。
“各地还应完善预防溺水应急预案,加强救援队伍、设施建设。”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刘声涛说,应在溺水高发、隐患集中地区开展应急演练,建立应急救援队、设置救援设施,不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没有假期,永不放假。”近日,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召开学生防溺水安全紧急会议提出,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州县乡村组“五级书记”抓防溺水工作,切实扛起校园安全的兜底责任。对水域包保值守全覆盖,明确产权水域的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实施一批微防护工程,做到对所有水域全覆盖有人值守。对家长包保培训全覆盖,对所有学生、幼儿家长进行全覆盖警示教育培训,签订防溺水责任书。按照印发的防溺水硬措施,如再出现溺水事件,将从严从重从快顶格问责处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