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2 10:5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9 | 查看:527次
2012年是张海卿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儿子被诊断患上高侵恶性伯基特淋巴瘤(骨癌)中晚期,这使得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顿时蒙上了阴影。然而张海卿没有被阴霾吞噬,作为一个母亲,她吞下眼泪、强忍悲伤,勇敢站了起来。4年来,她写下40余万字的日记,记录对抗病魔的点点滴滴,出版了《梦升起的地方——我们陪你一起抗战瘤星雨》一书,感动了千千万万人。2016年9月,张海卿荣登“中国好人榜”。
44岁的张海卿是银睿奇的母亲。2012年7月,当时只有10岁的银睿奇被确诊为罕见的高侵恶性伯基特淋巴瘤(骨癌)。这位母亲一边陪儿子治疗,一边利用点滴时间写下40万字的日记。如今,银睿奇的病情已稳定并重返校园,这个家庭度过了最黑暗的时光。张海卿,用她的坚韧与坚强,给儿子许下了一个未来。
1.厄运降临 她玩笑调侃中坚强守护儿子
张海卿是山西省忻州市原平人。1992年,刚刚中专毕业的她独自到上海闯荡。后来经人介绍,她与同事银全喜结连理,并有了一个孩子,孩子的名字叫银睿奇。2005年,小有积蓄的夫妻俩在上海贷款买房,有了自己的居所。2011年,夫妻俩又贷款买了车,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此时的张海卿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张海卿完全没料到一场厄运正在前方等着她。
2012年7月初,小睿奇刚刚度过10岁生日,他高兴地告诉妈妈张海卿:“我长大了,可以学游泳了!”然而,几次游泳回来,张海卿发现儿子走路有点瘸,但并没当回事。8月18日,小睿奇脚疼加重,张海卿遂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双足囊肿,医生建议尽快做手术。8月28日,小睿奇顺利地进行了手术。手术后,医生把病理切片送检,却检出小睿奇得了罕见的高侵恶性伯基特淋巴瘤,已属中晚期。得知结果的张海卿几近崩溃,从这一天起,她仿佛开启了“两世为人”的生活。
小睿奇确诊后,张海卿选择了上海市儿童医院进行后续治疗。有一段时间,张海卿和丈夫常常呆呆地望着手机屏幕,“孩子总吵着说我们老玩手机,不陪他玩。其实我们哪有玩手机,我和丈夫是觉得没勇气和孩子交流,只要一讲话眼泪就哗哗流……”张海卿每天都读病房外的血液病宣传海报,她看着进进出出的患者,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不想让孩子察觉她的焦虑。“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信心!”张海卿知道,如果自己心态垮了,那孩子就没救了。为孩子构筑一道坚强的心理防线,是她和丈夫的责任。
张海卿。图片来源:上海市文明办
之后一年多时间里,小睿奇经历了6次化疗,张海卿将绝望的情绪深深地藏起来,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的,永远是坚强与执着。一天,小睿奇看到一个孩子被截肢,就半夜悄悄问母亲:“妈妈,我会不会被截肢?”张海卿一愣,随即调整了一下情绪说道:“你是全身骨头都有病,哪能截肢?这叫肢解。”尴尬的气氛在母子俩的“哈哈”声中化解,孩子安稳地睡了。
睿奇在化疗过程中疼得死去活来,张海卿“轻描淡写”地和孩子调侃,“今天怎么病怏怏的,又被打倒了?”
母亲的坚强,年仅10岁的小睿奇看在眼里,尽管被病魔折磨得时常恶心、头发一片片脱落,他却不声张。化疗时的剧痛,他能忍就绝不哼一声;嘴角起泡时,他偷偷拿着护士的紫药水自己在溃烂处涂抹。
2.阳光就在风雨后 战胜疾病有“诀窍”
2013年3月15日,张海卿怎么也忘不掉这个日子。就在这一天,上海儿童医院出具了一份治疗结果评估报告:“确认银睿奇情况有明显好转,可返回学校进行一般性的社会活动。”张海卿激动地说:“终于,与病魔斗争了200多天后,银睿奇可以‘出壳’了!”
回家路上,小睿奇执意要去学校看看。但是,当他拖着浮肿的身子来到校门口后,竟然发现往日的同学与他擦肩而过,不认得他了。张海卿及时安慰他说:“这个不怪同学,因为你变化比较大,你应该主动去和同学说话。”于是,重获信心的小睿奇又出发了。他主动去了最要好的同学家里,待了一个多小时才兴高采烈地回家,脸上始终挂着笑意。
张海卿说:“其实,除了无法上学,生病期间我们还是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把儿子当病人,除了按照医生说的治病之外,该干啥干啥。”
张海卿和儿子银睿奇。图片来源:上海市文明办
老有人问张海卿,孩子有啥战胜疾病的诀窍。她觉得:“就是埋首于每一个今天,只要想着今天我的儿子还在,我们就好好过,然后猛然抬起头,突然发现已是阳光灿烂,还被别人称为‘坚强’。其实,我们只是根本没来得及抬头。”
银睿奇的主治医生蒋慧表示,孩子之所以恢复良好,除了自身身体条件不错、手术及时之外,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孩子妈妈的心态好。
3.40万字母爱日记 记录母子“抗病历程”
从小睿奇确诊的那一天起,张海卿就决定用日记的形式每天记录儿子的病情和治疗的进展。“我最初的目的是要以我的方式挽留住儿子,我不愿他短暂的生命毫无痕迹。”顶着内心剧烈的痛楚,张海卿写下了40余万字的日记,“怕那个‘万一’出现了,作为‘追忆’儿子的回忆录。”
然而,读这本书,却感觉不到任何悲伤。语气甚至是调侃的,有些地方绝对是“不着调”的。
“我不能有任何的感情发泄,这样我才有勇气去记录。我也害怕,有些话没法写,写着写着就眼泪止不住地流。”张海卿直言自己面对死亡的恐惧,“那时候,任何一件事都能触动我的悲伤,让我联想到死亡。我看着墙上的日历,不知道明年这个时候孩子还在不在……”说到这里时,张海卿几近哽咽。
渐渐地,身边的朋友和病房里的病友家属都知道了张海卿在记日记,便纷纷问她要来看,也有朋友开始着手帮她联系出版社。最后,张海卿与上海大学出版社达成合作意向,将日记整理出来,出版了《梦开始的地方——我们陪你一起抗战瘤星雨》一书。张海卿愿意借这些文字与病友家属分享自己的经历,毫无保留地帮助他们。“我愿意给病友做参照,激励那些不幸罹患肿瘤和白血病的孩子与病魔作顽强斗争,书出版后,我的重心还是在孩子身上,看到孩子灿烂的笑,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 ”张海卿说,“有自卑感的父母会毁掉孩子。睿奇曾经梦想做个银行家,后来治疗期间又觉得当个医生也不错,我们希望他将来得到好的发展,我们会一直走在他身边,给他支撑,他就会站起来!”
张海卿用文字记录儿子的抗病过程。图片来源:上海市文明办
在小睿奇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张海卿全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援助和支持。上海月浦实验学校全校师生捐助7万元,在学业安排上给予了充分帮助。张海卿所在的单位及时募捐了13万元,一次性解决了小睿奇第一疗程的费用。素不相识的大众出租车司机曹成章师傅得知母子参加上海佰识途助学基金公益救助活动,早早赶到将母子俩接去……社会各界的关爱源源不断地向这个家庭涌来,“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让我有动力、有勇气去完成这样一件需要去专注的事,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张海卿感慨道。
张海卿说,她要成为儿子的榜样,未来的路,继续和他一起走下去。
(稿件文字来源:上海市文明办)
编辑点评
上天的考验,让张海卿学会了在艰难面前不言放弃,学会了在困境中如何笑对人生。相信张海卿记录下的母子抗癌故事,不仅会成为这个家庭的“抗病留念”,也将成为更多人永不言弃的“心灵鸡汤”。
(责任编辑:杨志)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