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 | “中国的太空家园将在我们手里建成” (图)

发布时间:2022-06-07 10:16 |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2-06-06 06:00 | 查看:499次

神舟十四号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对接 3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

“中国的太空家园将在我们手里建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自东风航天城报道 

  图为6月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陈冬(中)、刘洋(右)、蔡旭哲向全国人民敬礼的画面。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5、4、3、2、1,点火!”地处大漠戈壁的酒泉航天发射场,天空震颤,大地轰鸣。伴随橘黄色的烈焰喷射而出,乳白色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6月5日上午,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7时42分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20时50分,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太空之家喜迎新“住户”。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构型多、状态新、任务密,这6个月充满挑战,更充满希望与惊喜。中国人的“太空之家”,即将在神舟十四号乘组的努力和见证下,迎来历史性的建成时刻。

  朝发夕至,神舟十四号乘组入住空间站核心舱

  6月5日清晨8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前的广场上铺满金色的霞光。

  身穿航天服,陈冬、刘洋、蔡旭哲迈着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专用通道走来。现场的人们挥舞着花束与国旗,为即将出征太空的3名航天员送行。《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祝你们成功”“祝你们凯旋”的欢呼声回荡耳畔,在人们的热烈回应中,车队护送3名航天员,驶向7公里外的发射场。

  漫步太空的征程,从这里迈开脚步。进入飞船、火箭发射、入轨、对接、入舱,环环相扣,步步牵动人心——

  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准时点火升空。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朝发夕至。17时42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经过6次自主变轨,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7小时。

  交会对接后,3名航天员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20时50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全部进入天和核心舱。

  “入住手续”办理完毕,3名航天员正式开始为期半年的在轨驻留;等待他们的,是充实忙碌的工作和生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和地面配合进行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并安装和调试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

  千人一枚箭,多系统为神箭神舟保驾护航

  载人航天事业常被形容为“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发射只在一瞬,背后则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

  “空间站建设阶段,在发射过程中,包括航天员系统、飞船系统、应用系统、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着陆场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的多支不同专业试验队,共同汇聚在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谌廷政告诉记者,经过前期充分细致准备和逐项检查评审确认,落实可靠性、安全性措施,火箭在发射条件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按计划点火升空。

  谢世广是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地勤系统指挥,主要负责发射场的火箭吊装加注、指挥通讯、地面设备维护保障等工作。他告诉记者,发射场共有十余个分系统、数千台套设备,共同保障载人航天任务顺利实施。

  “各号注意,15分钟准备!”6月5日上午10时29分,零号指挥员邓小军发出倒计时口令。发射场系统责任总师王作兵再次确定一切设施设备正常后,才带着平台、摆杆、电梯、空调、地面电源保障等同事从发射区撤离到安全区。他们,正是火箭点火前最后撤离发射场的人。

  据谢世广介绍,发射后,地勤人员可以稍歇一口气,而测控人员一刻也不能“走神”。他们时刻与飞船保持联系,准确通报火箭与飞船的高度、具体位置、飞行轨迹等,并指导它完成飞行、变轨、对接等一系列动作。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光学测量团队承担初始发射段的实时监测任务,是整个测控系统的“第一棒”。在火箭点火后的第1秒,他们就立即投入工作状态,以前方高速电视测量系统回传的图像数据为根据,测量运载火箭飞出发射塔架之前起飞漂移量。

  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由于火箭巨大的重力和推力间关系发生变化,起飞时会造成箭体发生些许横向偏移起飞,业界称之为“漂移”,而漂移量是判断火箭起飞状态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

  “火箭体格大,它的些微漂移咱们肉眼很难看到,而过大的偏移会对火箭或发射塔架造成损害。”发射场光学测量团队负责人刘鑫说,这就要求把漂移量测量误差控制在0.2米以内,为指挥中心做出决策、调整、判断提供准确依据。

  以中继卫星为主的我国陆海天基测控网全面“在线”,为神舟十四号的太空之旅保驾护航。据了解,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针对此次任务的新情况、新特点,通过改进中心计算机系统,优化轨道计算模式,并采取基于地基与天基遥外测,将北斗卫星定位数据的多元数据融合实时计算方法,确保任务各重要节点万无一失。

  空间站设备技术得到实战检验,日臻成熟可靠

  中国空间站建造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分别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从2020年以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共6次飞行任务先后成功实施,均取得成功,圆满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任务目标。

  今年以来,空间站进入建造阶段,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先后成功发射,迎来“开门红”。接下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还将陆续实施。

  在密集的任务考验下,火箭、飞船等“硬件”设备技术得以实战检验,日臻成熟可靠。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郑伟看来,神舟十四号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不变”。

  “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飞船是一批次投产的,方案一致,变化的是个别材料和器件级产品的同类替换。”郑伟说,在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两次飞行任务中,飞船在轨停靠时间,飞船与空间站前向、径向交互对接,以及空间站绕飞等各种飞行工况都得到了全面飞行验证,现在飞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熟可靠的状态。

  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将迎来常态化、高密度的发射,模块化的组批生产成为趋势。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控制所载人航天型号技术负责人王有波告诉记者,采用模块化生产和装配的方式,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机构分系统控制驱动器产品已实现通用化生产,模块通用率达到85%以上,元器件的通用率达到95%以上。

  据介绍,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四号,从天舟一号到天舟四号,八院控制所载人航天型号团队完成了近40台同类产品的研制与交付。这些产品大都有着相同而可靠的“基因”。

  不变中,仍有变化和挑战。在空间站组装和建造过程中,由于在径向对接口停靠,神舟十四号飞船将会面临4组超大柔性太阳电池翼和3个巨型舱体遮挡造成的“暗影相随”,考验整船的发电能力、舱外设备热控能力和通信保障能力。

  飞船的对接机构、电源、总体电路等多个分系统研制任务,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团队负责。意识到各种飞行工况可能带来的技术风险后,他们针对空间站组合体的21种构型,以及来访航天器的不同停靠状态,策划并实施上百项环境试验和专项测试。通过复杂工况仿真分析、对接通道密封测试、多舱能源并网测试等,以及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测试,验证了长期停靠全遮挡环境下,对接端面严丝合缝、能源供电安全可靠、通信链路冗余畅通、舱外设备低温耐受、在轨健康管理有效。

  “在充分利用载人飞船研制组批投产的特点,确保产品技术状态稳定、技术风险可控、技术验证见底的同时,飞船的关键飞行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研制团队有关负责人说。

  载人航天事业是一场接力赛,今年将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

  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及2次舱段转位……此次在轨飞行任务的复杂程度堪称历次之最。

  首次在轨迎接舱段到访空间站。“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中,问天舱和梦天舱将先后与核心舱对接,形成三舱三船的组合体运行模式。这要求航天员全面具备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维护维修舱外作业、空间应用、科学实验试验和空间站监控管理能力。”航天员系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特别是问天舱和梦天舱首次在轨飞行,对航天员的综合素质和处置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次利用位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实施2到3次出舱活动技术。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空间站在轨建造的重要部分,也是风险最大的载人航天活动,涉及航天员舱外服、气闸舱、机械臂等多个要素。“虽然通过前期四次出舱,验证了空间站出舱活动技术,但是神舟十四号乘组将首次利用问天舱的气闸舱,并在组合机械臂支持的情况下出舱活动,将面临许多新的技术状态、接口模式和工作界面,难度更大。”航天员系统有关负责人说。

  首次两个乘组同时在轨工作生活数天时间。“我们的任务末期,神舟十五号乘组也会入驻空间站,到时候中国将会有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共同生活,共同工作,一定非常热闹。”陈冬在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上说。郑伟也提到,届时将首次实现两艘神舟飞船同时在轨,将会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而实现这一点,航天员衣食住行的保障能力也需要全方位提升。

  发射前,记者从舱内实时直播画面中看到,三名航天员依次通过飞船轨道舱进入返回舱,在各自座位上固定坐好,等待飞船发射。他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检查,并翻看熟悉工作手册,尽管他们早对各项操作要点烂熟于心。

  “三位航天员共性是特别认真,非常细致,爱学习爱钻研,很有团队精神,相容性都很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回望航天员的飞天之路,每一步都走得不简单。经过12年的朝夕相处、两年半的任务训练后,3名航天员经历过脱胎换骨般的淬炼,自信而从容。

  “载人航天事业是一场接力赛,我只是这场接力赛中的一员。”经过12年的苦练和准备,蔡旭哲首次出征太空,既高兴又自豪,但更多感到的是责任与使命。他坦言,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今年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30年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努力拼搏、接续奋斗,不断刷新着中国高度、创造着中国奇迹,载人航天事业逐步实现了从搭载一人到多人升空、从舱内作业到太空行走、从短期遨游到中期驻留再到长期“出差”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迎来了而立之年。不久,中国的太空家园将在我们手里建成,我们是多么的幸运,更是多么的幸福。”陈冬说。

  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建造将全面完成,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乘时代之风,逐星辰之梦。我们期待着空间站全面建成,期待着英雄的航天员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