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70岁上海阿姨进方舱后继续做志愿者,她的自述令人泪目(组图)

发布时间:2022-05-31 14:38 | 来源:上海志愿者 2022-04-30 | 查看:3917次

老人做志愿者不慎染阳住进方舱

她决定对家人隐瞒实情

老人名叫武银屏

是浦东某小区的一名党支部书记

疫情期间,70岁的她

成为了小区第一批志愿者

后来,武银屏不慎感染新冠肺炎

住进了方舱医院

她为了不让家人担心

隐瞒自己去了方舱的实情

儿子也是在她出舱的前两天才得知实情

△转运当天,居民为武银屏拍摄照片,祝福她早日康复。(图/上观新闻)

在方舱医院

她继续做志愿者服务大家

在方舱医院的几天里

武银屏也没有闲着

每天起来把楼面扫一遍

遇到一些年纪大的病友

她就帮他们烧水拿饭

力所能及地帮助周围的人

开导身边情绪低落的病友

约一周后,她核酸转阴健康回家

武银屏说

“我现在身体状态良好

我想让大家知道

这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

大家对新冠病毒不要害怕”

网友:让人钦佩的阿姨

不少网友被武阿姨

积极向上的态度

和善解人意的行为打动了

“识大体、顾大局”

“乐观向上才是战胜疫情的好心态”

在上海像武阿姨这样

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有42万人

他们化身为

凝心聚力宣传员

文明实践示范员

专业岗位辅导员

民生服务关爱员

平安家园守护员

……

涌现着温暖人心的微光

成为带给他人力量的“防疫之星”

01

从治愈者变身志愿者

“现在是非常时期,我是这里的居民,就想着能出力就出力。因为之前我也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提及成为社区抗疫志愿者的初衷,27岁的王新山这样说道。

王新山来自安徽,居住在广中路街道广灵二村,最近,他一直在社区里忙碌着。小区开展核酸检测,指引居民有序排队时,有他的身影;保供物资抵达小区,需要卸货搬运时,有他的身影;小区进行自主清洁,扫地、喷洒消毒水时,有他的身影;出现突发事件,独居老人紧急就医需要人陪同时,有他的身影……

王新山家有一辆电动三轮车,当看到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们全靠双手双脚一趟趟一点点搬运物资时,他主动把车开了过来。从此,王新山的这辆“私车”俨然成为了社区的“公车”。

其实,作为社区抗疫志愿者,王新山还有一个身份——新冠肺炎治愈者。今年3月,王新山被确诊。“我一下子懵了!心情特别坏,怎么会是我?为什么是我?”就在王新山和家人陷入苦闷、迷惘的时候,居委联系了他。“居委和我说没事的,好好治疗就行,一直宽慰我们。在我等待转运期间,居委和志愿者给我们送菜送吃的;我在治疗期间,居委也给我打电话问情况;我家里人在隔离点,居委也时不时关心。”

经过治疗、隔离、观察和多次核酸检测阴性后,4月9日,王新山顺利治愈康复回到家中。一天,王新山在“上海虹口”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招募志愿者的信息,于是,他萌生了要走出家门去做抗疫志愿者的想法。在得到家人支持后,王新山联系了居委。“我想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我想把我得到过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志愿者的工作很辛苦,常常早上6点出门,晚上10点多才回家。在王新山的影响下,他的爸爸王传付也加入了抗疫志愿者队伍。“有一天我在小区里忙,我爸就走过来说也要帮帮忙。”于是,“上阵父子兵”,这对父子一起冲在了社区抗疫一线。

“我爸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快40年,我小时候放假了就到上海来,如今在这里生活工作,我爱上海,这么多人在努力,我相信上海一定能战胜疫情。”王新山说道。

02

小小“接待处”让志愿服务更靠前

当看到方松街道阳光翠庭小区居委干部人手不足,已经退休的上海市劳模张桂珍主动请缨,凭借长期从事社区工作,协调处理社区事务经验丰富的优势,和其他志愿者一道全力保障居民核酸检测、用药需求、生活物资配送等,切实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

为了能让志愿服务跑在前,3月下旬,张桂珍发起设立志愿服务“接待处”。每天从早上8时到晚上6时,8名志愿者轮流值守,接待来访居民,协调解决疫情期间社区的大小事。她表示,“居委会班子成员只有8人,而我们小区有40个楼道,4000多名居民,成立这个接待处也是想为居委会的防疫工作减负增效,让一部分问题在前期解决。”据张桂珍介绍,小区封控前,居民们有问题都会过来咨询,接待处志愿者会一一解答,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实施封控措施后,社区主要通过线上渠道收集居民的需求,接待处负责处理一些突发情况,同时为社区防疫工作人员提供防疫物资保障。前期,小区有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采样却忘记带钥匙,接到求助后,接待处志愿者第一时间联系了物业进行开锁破门。看到居委会工作人员不分昼夜的工作,她还特地给他们烧了西洋参土鸡汤,并动员爱人老李一起加入志愿者工作。

小区里的居民赞叹夫妻二人:“并肩纾难助邻居,联袂除妖瘴疠驱。忘我舍身施大爱,夫妻勠力为社区。”

03

“金话筒”拿起大话筒

浦西封控首日,昔日“金话筒”张民权就出现在小区志愿者的队伍里,虽然穿着大白衣服,戴着口罩外加透明面罩,但那浑厚纯正的男中音还是会让熟悉他的上海人“秒懂”。

“我们楼今天顺位第一,大家先在楼门口排好队,彼此间隔保持2米距离,一会儿要绕开封控楼。”“大家注意哦,回来的时候,走另一边樱花大道,这样环形路线,避免和前去核酸的队伍交错,避免增加感染风险。”

一场晚会,挑战的是主持人排兵布阵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怎样控制节奏、调动气氛、引导嘉宾;一次核酸,考验的是从居委到志愿者各个环节协调作战的能力,怎么估算时间、规划路线、安抚情绪……作为志愿者,既要协助居委完成核酸任务,又要直面邻里诸多疑问,张民权最初也担心自己力不从心,是在儿子和儿媳的带动和友邻的鼓舞下,才穿上了这身“大白”衣。

为了照顾一对双胞胎孙女,张民权和儿子张元一家同住一个小区。知道浦西要封控,第一个冲到居委会报名志愿者的是儿媳小短,紧随其后的,便是儿子张元。小短是动感101的主持人,那个在早晚高峰陪你“笑”过堵车路的人。而在这段时间里,小短的新身份是小区志愿者总联络人。从统筹团购、到安排消杀、再到协调各路志愿者人马,对接居委、做时间表,她说:“所有的潜藏技能都被逼出来了。”

张民权说,封控的日子让他更理解近邻之珍贵,也更能体会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的勇敢和无畏。那些隔着玻璃却无法拥抱的爱人,那些只能遥遥相望却难聚首的亲人,还有为了守护而将自身置于感染风险中的凡人英雄,“他们是这个城市的守护者,也是阻挡在病毒和老百姓之间的坚实屏障。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贡献一点小小的力量,聚沙成塔,为抗疫助力。”

04

“外来”志愿者全身心投入

“我只是想,与其在家躺着,还不如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为全小区居民分发完第五批生活保障物资已经是深夜10时了。这是程景来到普陀区真如西村小区做疫情防控志愿者的第26天。程景是上海某房地产公司的销售人员,也曾是真如西村的一名普通住户。今年3月底,当得知浦西地区即将实施封控,住宅小区全部封闭管理时,他决定来这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做志愿者。

在这个有着3200多户居民的大型社区,程景和100多位“萌新”志愿者几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上岗的。所有人都没有经验,互相之间也不认识,配合不好,状况频出。“最惨的一次,由于我负责叫号调度不够合理,有几栋楼的居民几乎同时下楼来做核酸,一时间人群‘扎堆’,当时就有好几个居民凑上来骂我。长这么大,还从没被人这么骂过,眼泪控制不住就下来了……但事后想想我能理解。”几次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后,志愿者们和居委会一起摸索着调整工作方式。4月中旬开始,小区内制定了志愿者分片区“对口”服务的工作机制。此后每一次做核酸都按南北区,分两组交叉叫号,有效避免了排长队的情况。

“最近,小区里新增阳性病例明显减少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守好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程景说,“但时不时还有居民偷偷下楼溜达、倒垃圾、遛狗。我们只能不停地劝、反复跟他们讲道理。”

由于“身份”特殊,程景常常处于一种随叫随到的状态。不少居民甚至误把他当成居委会工作人员。发放抗原试剂保障物资、为高龄老人送餐、为居民配药……因为“全能”,他的工作时间比普通志愿者更长,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凌晨1-2时。刚开始的几天他是在车上过的夜,后来居委会腾了间废弃的工作室出来给他休息。睡不到三四个小时,第二天又重新出现在需要他的点位。

“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不止一次对我说,如果哪天你坚持不下去了,想回去了,我们随时给你开出门单。但我想,既然我选择了来这里,就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等解封了,我想跟志愿者同事们一起出去吃个饭,庆祝一下。”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