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8 13:01 | 来源:中工网 2022-05-07 07:08:16 | 查看:1171次
王学勇扎根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攻关,通过异响就能判断车辆故障点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华 唐姝
在安徽芜湖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公司)总装车间,不直呼其名,而以“王大师”相称,是同事对有着过硬技术的王学勇表达敬意的方式。车间里流传着他的故事:“如果是连‘王大师’都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那就只能反馈给研发部门,进行产品优化了。”
作为一名高级汽车装调工,王学勇从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多次在全国、省市技能赛事中获奖,斩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江淮杰出工匠”“安徽工匠”等荣誉。不久前,他又荣获“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听声诊断
王学勇所在的总装二车间里盛传,“王大师”练就一对“金耳朵”,能听声诊断,通过车辆行驶或部件运行时发出的异响,就能判断车辆的故障点。
初来乍到的新员工王恒有点不相信,有那么神吗?
一次,王恒和同事们在调试新品时发现了轻微的异响。由于声音很轻,又只在特定路况时才出现,因此排查了很久也没找到故障点。“只能请王大师出马了”。王学勇到现场后,很快识别出故障点在组合仪表盘附近。
“事后证明,他的判断非常正确。”王恒心服口服,开始跟着王学勇“学艺”。“无论是浅显的问题,还是有难度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请教,他都特别有耐心,手把手地操作讲解。”王恒语气里满是佩服。
在王学勇看来,“自己无非就是干得多了,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增长了经验”。
王学勇不是在车间,就是泡在实操技能实训场里,反复摸索、模拟实车故障。曾经,他把整辆车全部拆开,拆下的零件占了半个房间。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比对、排查,不断打磨技能。
在安徽无为老家,以开摆渡船为业的父亲经常自己维修发动机。王学勇耳濡目染。有时候,父亲让他搭把手,递些工具,他都觉得很幸福。此后,他在学校选择汽修行业,毕业后进入奇瑞公司总装车间。
刚到奇瑞公司时,王学勇在底盘工段做装配工。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小飞一眼看中,挑选进入装调小组。
许小飞发现,发动机变速箱合装,每天重复几百次的同样动作,枯燥乏味。但王学勇干得起劲,不偷懒,不耍滑头。2011年,王学勇参加全国第三届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在SUV·MPV组别斩获个人竞赛一等奖,并荣获“技术操作能手”称号。
不说“不行”
在车间主任郑杰与王学勇共事十几年的记忆里,一年365天,王学勇从来没有因私事向他请过假。对于公司交派的任务,王学勇也从没说过“不行”。
2007年,公司开拓海外市场之初,俄罗斯SKD工厂出现大量有问题的车辆滞留在生产现场,不能及时交付客户,急需总部派人提供技术支持。王学勇被选中时,只问了一句:“我什么时候出发?”
王学勇回忆说,刚去俄罗斯的时候,当地工人一看派来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有些不信任。当地工人反馈传动轴护套频繁破损没有解决方案。经过反复观察,王学勇发现方向盘转动左右转向角不一致,导致传动轴护套受挤压容易破损。他当场拆解了一台车的方向盘,手动调整了方向盘位置并重新校正了四轮定位。
当地工人没有这样的经验。王学勇便当起他们的临时师傅,传授经验,指导当地工人方向盘转角对接技能。传动轴护套磨损的问题迎刃而解。
2017年,他临危受命远赴伊拉克市场,和当地员工一起经过40多天艰苦奋战,完成了生产线的工艺布置,最终实现新瑞虎3在伊拉克的量产,还完成了售后服务技术人员培训。
在王学勇眼里,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韧劲和敬业,让他为企业梳理出21项运行模块管控方案,提出100余项问题整改意见。
扎根一线
最近一段时间,王学勇忙于新品的试制,一辆辆地调试样车,做出“诊断”,排障解难。为了顺利实现量产,他在生产线上盯着工人将上万个零件装配成整车,确保每一个螺丝、每一根线都精准无误。
十几年来,王学勇一直这样扎根在生产一线,不善言辞,甚至有点木讷。只有在讲技术的时候,他才活跃起来。
“很沉得住气。”王恒说,遇到难题,王学勇总是不急不躁,动手钻研,直到问题解决才罢休。许小飞觉得,王学勇的这份沉稳,源自他对岗位的尊重和执着。
王学勇带领的4名学员参加2016年全国第四届汽车装调工大赛,一人获得一等奖,两人获得二等奖,一人获得三等奖,他本人则被大赛组委会授予“金牌导师”称号。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